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生物检测十三遗传变异类实验设计与分析题课后加练卷
第1页共16页检测(十三)“遗传变异类实验设计与分析题”课后加练卷(一)~(二)课后加餐训练(一)1.家兔的毛色有灰色、黑色、白色三种,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黑色素的形成,基因B决定黑色素在毛皮内的分布。科研人员在做杂交实验时发现:灰色雄兔与白色雌兔杂交,子一代全是灰兔(反交的结果相同);子一代灰兔雌雄交配后产生的子二代家兔中,灰兔∶黑兔∶白兔=9∶3∶4。(1)控制家兔毛色的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2)子二代的灰兔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分析,白兔占4/16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转入基因型为AABb雄兔的某条染色体上使之能够在紫外线下发绿色荧光。为了确定基因G所在的染色体,用多只纯种白色雌兔(aabb)与该雄兔测交,产生足够多后代(不考虑交叉互换)。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性兔能够发荧光,则基因G最可能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若基因G与基因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后代黑毛兔中能发荧光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则G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解析:(1)由题意可知,子一代灰兔雌雄交配后产生的子二代家兔中,灰兔∶黑兔∶白兔=9∶3∶4,为9∶3∶3∶1的变形,这表明控制家兔毛色的两对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2)子二代的灰兔基因型为A_B_,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所占的比例为1/9;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分析,白兔占4/16的原因是没有A基因时,就没有黑色素,有无B基因都不影响色素的表现,即aa__均表现为白兔。(3)为了确定基因G所在的染色体,用多只纯种白色雌兔(aabb)与该雄兔测交,产生足够多后代(不考虑交叉互换)。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性兔能够发荧光,则基因G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即该雄兔的基因型为AABBXGY。若基因G与基因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纯种白色雌兔的基因型为aabb,该雄兔的基因型为AABbG,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G和Ab,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灰色荧光(AaBbG)∶黑色无荧光(Aabb)=1∶1。若后代黑毛兔中能发荧光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则G基因位于在除B、b所在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上,即该雄兔的基因型为AABbG,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G、Ab、AbG、AB。答案:(1)2(2)1/9没有A基因时,就没有黑色素,有无B基因都不影响色素的表现(3)X灰色荧光∶黑色无荧光=1∶1在除B、b所在染色体以外的任何2.一个常规饲养的小鼠种群中个体均为黑毛。在该种群中偶然发现几只小鼠出现无毛性状,且无毛小鼠既有雌性也有雄性,请回答下列问题:(有毛与无毛基因分别用A、a表示)交配组合编号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2页共16页交配♀无毛有毛有毛无毛无毛有毛组合有毛无毛有毛无毛有毛无毛产仔次数6617466子代小有毛(♀+)6+614+1356+5406+721+19鼠总数量(只)无毛(♀+)3+310+1014+156+500(1)由上表判断,小鼠无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2)由表中数据可知________基因的频率将呈下降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上述第二组亲本小鼠继续交配产仔,发现后代中出现一只白毛雄性个体,该雄性个体与第二组的子代有毛雌性个体交配,后代中雌性均为白毛,雄性均为黑毛,则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无毛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黑毛与白毛基因用B或b表示)。解析:(1)结合表格中第三组数据,亲本都为有毛个体,子代中既有有毛个体,又有无毛个体,且在子代雌雄个体中有毛和无毛的数量大致相等,所以无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此可知第二组小鼠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2)分析表格,与第三组相比,其他组均有无毛个体的亲本,产仔次数下降,且子代中无毛个体出生比例小于正常有毛小鼠,所以无毛基因频率呈下降趋势。(3)第二组后代中出现的白毛雄性个体与第二组的子代黑毛雌性个体交配,后代中雌性均为白毛,雄性均为黑毛,与性别相关联,可确定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白毛雄性个体和黑毛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子代有毛个体与无毛个体的比例为3∶1,雄性黑毛个体与雌性白毛个体的比例为1∶1,所以白毛雌性∶黑毛雄性∶无毛雌性∶无毛雄性=3∶3∶1∶1,无毛个体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a与aa(2)无毛(或a)亲本中有无毛个体时产仔次数少(或子代中无毛个体出生比例少于正常情况或无毛个体在胚胎时期部分致死)(3)伴X显性遗传白毛雌性∶黑毛雄性∶无毛雌性∶无毛雄性=3∶3∶1∶1(或白毛∶黑毛∶无毛=3∶3∶2)aaXBXb和aaXbY3.果蝇个体小、易饲养,繁殖速度快,通常作为遗传实验的材料,请回答有关问题:(1)果蝇的红眼(R)和白眼(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某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雌雄果蝇各第3页共16页50只,其中红眼雄果蝇为45只,红眼雌果蝇为40只,已知红眼雌果蝇中有50%为杂合子,则r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2)用红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作亲本杂交,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XrXrY的白眼果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________次分裂时某些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3)果蝇的Ⅰ号染色体是性染色体,Ⅱ号染色体上有粉红眼基因r,Ⅲ号染色体上有黑体基因b,短腿基因t位于Ⅳ号染色体上。任取两只雌、雄果蝇杂交,如果子代中灰体(B)粉红眼短腿个体的比例是3/16,则这两只果蝇共有______种杂交组合(不考虑正、反交),其中亲代中雌雄不同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Ⅰ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现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次杂交,使最终获得的F2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在第一次杂交中所选择的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F2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F2中刚毛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抽取的样本中,红眼雄果蝇为45只,则白眼雄果蝇为50-45=5(只);红眼雌果蝇为40只,已知红眼雌果蝇中有50%为杂合子,则其中XRXr有20只,XRXR有20只,白眼雌果蝇XrXr有50-40=10(只)。因此,r的基因频率为(10×2+20+5)/(50×2+50)=0.3。(2)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作亲本杂交,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XrXrY的白眼果蝇,最可能的原因是母本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两条Xr染色体移向同一极所致。(3)由于子代中灰体(B)粉红眼短腿个体(B_rrtt)的比例是3/16,3/16=3/4×1/4或3/16=3/4×1/2×1/2,根据子代的基因型为B_rrtt,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有Bb×Bb。当3/16分解为3/4×1/4时,亲本可能是BbRrtt×BbRrtt或BbrrTt×BbrrTt;当3/16分解为3/4×1/2×1/2时,亲本基因型为BbRrTt×Bbrrtt或BbRrtt×BbrrTt,因此亲本组合共有4种,其中基因型不同的组合是BbRrTt×Bbrrtt或BbRrtt×BbrrTt。(4)根据题意,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故这对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F2雌果蝇全为刚毛(XBX-),雄果蝇全为截毛(XbYb),可推知第二次杂交亲本刚毛和截毛的基因组成是XBYb和XbXb,要想获得XBYb的雄性个体,那么第一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XbYb和XBXB;F2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bYb;F2中刚毛果蝇所占比例为1/2。答案:(1)0.3(30%)(2)母本二(3)4BbRrTt×Bbrrtt或BbRrtt×BbrrTt(4)XBXB×XbYbXbYb1/24.现有两个纯合果蝇品系:品系A和品系B。两个品系都是猩红眼,这是一种与野生型深红眼明显不同的表现型。品系A猩红眼基因与品系B猩红眼基因位于果蝇的非同源染第4页共16页色体上,这两个不同基因对眼色具有类似的效应。实验1:品系A雄蝇与品系B雌蝇杂交产生的F1中有200个野生型雄蝇和198个野生型雌蝇;实验2:品系B雄蝇与品系A雌蝇杂交产生的F1中有197个猩红眼雄蝇和201个野生型雌蝇。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品系A猩红眼基因对野生型等位基因为________性,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2)品系B猩红眼基因对野生型等位基因为________性,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3)若用基因A、a和B、b分别表示品系A和品系B的相关基因,则实验1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4)让实验1的F1互交,预期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让实验2的F1互交,预期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2)由题意可知,品系A和品系B的猩红眼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基因A、a和B、b分别表示品系A和品系B的相关基因。由实验1F1均表现为野生型,可知品系A、B猩红眼基因对野生型等位基因均为隐性。由实验1品系B雌蝇的后代中雄蝇均为野生型,可知品系B猩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再由实验2F1雌、雄蝇表现型不同,品系A雌蝇的子代中雄蝇均表现为猩红眼,雌蝇均表现为野生型,可推测品系A的猩红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3)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实验1亲本基因型为BBXaY和bbXAXA。(4)实验1的F1基因型为BbXAY和BbXAXa,F1互交,预期F2表现型及所占比例为野生型雌性(B_XAX-)=3/4×2/4=6/16,猩红眼雌性(bbXAX-)=1/4×2/4=2/16,野生型雄性(B_XAY)=3/4×1/4=3/16,猩红眼雄性(B_XaY、bbX-Y)=3/4×1/4+1/4×2/4=5/16。(5)实验2两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Xa,F1基因型为BbXaY和BbXAXa,预期F2表现型及所占比例为野生型雌性(B_XAXa)=3/4×1/4=3/16,猩红眼雌性(__XaXa、bbXAXa)=1/4+1/4×1/4=5/16,野生型雄性(B_XAY)=3/4×1/4=3/16,猩红眼雄性(__XaY、bbXAY)=1/4+1/4×1/4=5/16。答案:(1)隐X(2)隐常(3)BBXaY和bbXAXA(4)野生型雌性∶猩红眼雌性∶野生型雄性∶猩红眼雄性=6∶2∶3∶5(5)野生型雌性∶猩红眼雌性∶野生型雄性∶猩红眼雄性=3∶5∶3∶55.在栽培某种农作物(2n=42)的过程中,有时发现第5、9、27、40号
本文标题:生物检测十三遗传变异类实验设计与分析题课后加练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4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