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白水县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雄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n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A.三教合一B.百家争鸣C.春秋大一统D.学在民间2.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被誉为“终极关怀的觉醒”。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A.君子、侠客、英雄、隐士B.英雄、隐士、侠客、君子C.英雄、侠客、隐士、君子D.君子、侠客、隐士、英雄3.《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A.三纲五常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君权至上4.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仆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B.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C.理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D.理学对人性的摧残5.十四史中,元代之前每部正史收录的妇女最多不过60人,元代开始数量大幅增加,《元史》收入了187人,《明史》则收人了308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贞、孝、节、烈”的典型。这反映了A.官方史学受理学影响B.妇女地位较大改善C.主流文化思想发生质变D.蒙古政权迅速汉化6.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这A.体现了朴素的唯心主义史观B.反映了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C.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D.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7.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弓、火箭、火炮、干柴等物往山下释放。”这说明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C.明朝时期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D.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8.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汉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这里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指A.夸张铺陈B.奋发向上C.全面鼎盛D.贯通古今9.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如王韬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徐建寅的《德国合盟纪事》等。这些著述A.反映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B.促进了社会进化论的传播C.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D.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10.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危机的影响B.经济变迁的推动C.理学功能的更新D.中央集权的削弱11.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12.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13.如果历史是一架巨大的钟摆,五四运动之后的前三十年,中国为追求现代化,基本上朝着丢失文化主体性的方向摆动;后七十年重新思考、定义、创造现代性,试图获得一份文化坚守。五四时期“丢失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A.反对尊孔复古,信奉天演进化B.废除等级制度,开展民主革命C.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D.抨击封建礼教,宣传启蒙思想14.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社会主义15.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考察时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毛泽东A.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B.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确立中国革命的领袖地位D.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成熟16.“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D.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理论1.“双百”方针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一种“如沾春雨,如坐春风”之感,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是因为“双百”方针A.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B.破除了文艺意识形态限制C.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歌颂D.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18.196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向白宫提供的一份秘密情报中分析:“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这反映出A.美国对华主权构成严重威胁B.中国核试验的步伐难以阻挡C.中国国防科技达到一流水平D.中国核研究独立自主的特征19.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2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是一种感官艺术,虽然它很多主题都与宗教有关。可是,对健美的人体的描绘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一大特色。这突出的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A.仅仅是感官艺术B.腐蚀了宗教伦理C.重现了人性之美D.体现了高尚主题2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22.“奴隶是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赋有人类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的品性。”下列对其评价最准确的是A.抨击和批判奴隶制度B.提倡解放和尊重奴隶C.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D.强调了天赋人权的人文思想23.“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材料阐述的主要观点是A.民主共和B.三权分立C.人民主权D.社会契约24.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相信,自然科学会支配世界,而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一个繁荣平等的社会。思想家们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25.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大量引用出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朝末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内容。这些著作被引用说明A.东西方的科技特点趋于一致B.科学发展需要开放精神C.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近代化D.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得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学者是如何改造孔孟的儒家思想的?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的时代气息。(4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材料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摘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材料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反的道路”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了哪一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邓小平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上有何变化。(4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1927-1937年),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1,211所师范学校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207人。——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2)材料
本文标题:白水县201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4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