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第七讲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第七讲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与选择的理论基础复习投资环境概念评估办法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作业点评简述投资可行性研究的一般内容考察你们公司在某国或者某地区的商务环境(投资环境),并作出投资建议。跨国公司理论希望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跨国企业?或者说,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经营?跨国经营需要什么条件?其战略(行业、产品、地域、时机、形式)选择都有什么规律?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跨国经营理论以贸易理论和工业区为理论为基础的跨国经营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综合理论——生产折衷理论各理论的共同点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一、特定优势理论1.对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挑战海默的特定优势理论通货区域理论:从金融的角度将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联系起来寡占反应理论:从博弈论角度研究跨国直接投资2.海默的特定优势理论海默认为,跨国公司FDI存在诸多障碍,将会产生不同于一般投资的附加成本.沉没成本。相对于所有权投资来说,各种股票、债券的高流动性,债券持有者只要愿意即可无成本地卖出债券,撤回投资:而跨国产业投资,由于资产的专用性,投资者在撤资时不可能撤回全部投资的成本叫沉没成本(Sunkcost)。经常性成本。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外国政府政策歧视以及汇率变动等带来成本。因此,跨国公司FDI必须拥有特定优势以消除跨国经营带来不利局面,抵消东道国当地同类企业的竞争优势,确保跨国直接投资的有利可图。企业跨国经营,取决于他们所拥有及能够获利的所有权优势。以下四种资产具有高度的企业专用性,市场专门性(在对外投资中不可能充分利用)和企业公共性(在对外投资中可以直接被利用和开发)。(1)技术优势企业独立拥有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信息,被称为技术、生产技能(prudoctiontechnique)、专门的管理技术(know-how)特征:很难被测量和观察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持久性和企业专门性,在企业内部具有“公共性”,可以被重复使用和被不同业务单元共享。获得途径:研究开发、经理和技术人员积累经验、员工培训、向其他企业学习、技术购买、通过许可方式获得技术(2)消费者认同优势消费者对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别偏好,这种偏好来自于企业商誉、品牌、商标、服务和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以及产品的质量。特质:对企业的新产品销售产生重要的推动;在很多的情况下,消费者认同优势可以在区域市场之间进行地理转移(3)市场优势两种类型企业对其占有的市场的认知或熟悉企业把产品或服务有效的送达消费者的能力市场专用性:跨国公司在当地市场往往具有劣势(4)投入优势概念:如果企业具有专门的途径可以获得原材料或中间产品,那么它就具备了超过其竞争对手的优势。类型:控制了一些原材料或同资源所有者签订了长期合同,对中间产品的控制:建立了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企业拥有无弹性的中间产品:如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及熟练的工程师和工人,对手所没有的专门的生产型机械低成本融资投入品的公共性优势很有限3.特定优势理论的发展核心资产论:认为跨国企业正是因为占有技术专利、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无形资产,使得其他公司难于与其竞争。规模经济优势:跨国公司的规模经济特征很重要,在一些需要巨额资本投资的领域特别明显。巨额资本进入一些小规模可经营的产业,然后垄断这些存在大量厂商的产业,实现特定优势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案例分析:复印机的生命周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施乐公司研究开发了复印机,并在美国本土市场销售。后来,施乐公司开始向日本、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出口。随着这些国家市场需求的增长,施乐公司开始在日本(富士-施乐)和英国(兰克—施乐)建立合资企业。合资协议规定,在合资期间,施乐公司拥有复印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专利权,到期后,外国合作伙伴便可以使用该技术工艺进入复印机市场,如日本的佳能,意大利的奥利富狄公司。随着国外合资企业的发展,美国复印机的出口量开始下降,美国的用户也开始从成本更低的外国渠道,特别是日本购买复印机。近几年来,日本公司发现在本土生产复印机的成本大幅上涨,于是他们又将生产基地陆续转移到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寡占反应理论——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补充1973年尼克博克提出一些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是对其他企业对外投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目的是防止竞争对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进攻性投资防御性投资评价和启示主要贡献:第一次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整体考查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局限性:针对战后美国对西欧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提出的,所研究的公司具有某种技术垄断优势。不适用于一些中小型公司该理论的决策依据是公司内部因素,没能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该理论对于制造业而言合适,对于服务业和原材料采掘业不适用三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一)理论背景: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为研究对象,并在对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边际产业理论。(二)基本理论观点边际产业:本国(投资国)已处于或已经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基本主张: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处于或已经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投资。中小企业应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前列原因: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1“边际产业学说”对FDI的解释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寻求市场扩张能力和销售能力(1)自然资源该理论从投资国的角度讨论其投资动机认为其目的是增加其失去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的进口,并促进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纵向专门化。但是这种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往往为大型跨国公司所支配(2)低成本劳动力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是贸易导向。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资本而言不断提高,并且随着更多的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引入,发达国家往往把传统的劳动密集行业转移到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生产。可以促进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并可以促进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3)寻求市场因东道国贸易壁垒导致的对外直接投资寡头垄断的对外直接投资(4)扩张能力和销售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于大型跨国公司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化来扩大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规模2日本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区别投资对象不同投资主体不同顺贸易导向和逆贸易导向3.重要推论(1)可以把“比较优势原理”作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共同的基础在贸易方面,根据既定的比较成本,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出口产品,同时缩小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并进口产品,可获得贸易利益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如果投资国趋于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投资,使对方国家原来却扫资本、技术、经营技能没有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就可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进行有更大贸易利益的贸易创造条件(2)按边际产业扩张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贸易而是补足贸易判断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是互补还是替代,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判断它是否按边际产业扩张原则进行(3)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到“边际性生产”包括已经显现比较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显现比较劣势的中小企业和某些行业中装配和生产某种特定部件的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4)成本应立足于“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判断要经常考虑至少两种产品、两个国家的比较问题,要应用比较成本(一国两种产品的成本比率)的比较分析,而不要停留于一种商品、一种行业和一个企业的分析(5)应重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重视这一概念的意义建议从投资过与被投资过之间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同时由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过的中小企业充当这种移植的主体(6)比较优势和比较利润率两者相关凡是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其比较利润也会比较高(三)对小岛清理论的评价第一、科学性①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否定了垄断优势因素在对外投资中的作用;②强调运用与东道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技术;③从宏观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具有开创性,并且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作了有机结合的统一解释。第二、局限性①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②无法解释日本80年代后的对外投资实践;③低估了发展中国家接受高新技术的能力,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四)案例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式悄然发生演变从边际产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配套生产基地和市场型投资渐占上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水平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独资与跨国合作渐成主流1.从边际产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因此,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面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强化,日本对华投资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投资模式。比如,日本在华机械类生产全面增加,特别是运输机械生产迅速增长,这意味着日本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机械工业,特别是运输机械和电气机械依然是日本的主导产业。它们中的主体部分还处于比较优势阶段。日本对华投资中机械工业生产占到41.6%,说明了边际产业对外投资理论已经不符合当今日本对华投资的实际情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边际产业还占有一定比重,同时,日本主导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有保留的,甚至也包括了其中的边际产业部分。2、配套生产基地和市场型投资渐占上风在日本对华投资的初期,日本的大企业主要是把中国作为组装生产的出口加工基地进行投资,其结果是在华企业成为日本母公司的组装车间和向其它国家出口的加工厂。但从1999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由单纯的组装工厂到配套生产基地的建立。可以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为组装工厂提供配套的“原材料及二次加工部门”开始大量投资中国,并在中国形成了日本式的配套生产基地。现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深圳等地,以及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周边等地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相当特色和实力的配套加工生产基地。第二,由“生产重视型”到“生产与市场并重型”的全方位投资。为开拓巨大的中国潜在市场,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现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条龙式全方位投资。“生产与市场重视型”投资与过去日本传统的“生产重视型”投资不同,它必须符合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产业政策、满足这些国家主导产业的国产化政策以及这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如果只是一成不变地用一些所谓边际产业是无法换取东道国市场的。上世纪90年代,欧美汽车厂商的成功和日本汽车产业在中国的挫折是最好的案例。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水平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第一、比较优势产业投资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含量。在与欧美等国企业的竞争中,日本对华投资过程也必然是把相对高水平的技术投资于东道国。这一投资趋势首先表现在家电领域新产品上市方面。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从上世纪末开始,在一些新产品上市时,日本各大家电厂商一改过去先本国后海外的顺序,而采取了日本本国与中国同时开发、同步上市的策略。。第二、日本跨国公司步欧美企业后尘开始增加研发投资。在当今世界500强中已有100多家企业在中国设立R&D公司或者是R&D部门(中心),这其中主要是欧美企业。虽然在R&D投资方面,欧美企业已经走在了日本的前面,但是一向在技术转让方面保守的日本企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也在华部署了自己的研究开发部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丰田汽车、富士通、松下电器、日立、东芝、三
本文标题: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第七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