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语文试卷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天津实验中学杨永林I卷客观部分一、基础知识部分(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3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哺.(pǔ)育对峙.(zhì)面面相觑.(qù)B.模.(mú)样歼.(qiān)灭广袤.(mào)无垠C.场.(cháng)院拓.(tuò)片一暴.(pù)十寒D.答.(dā)应症.(zhēng)结惝.(tǎng)恍迷离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毕躬毕敬按部就班防患未然雷霆万钧B.不记其数发奋图强和盘托出恍然大悟C.荒谬绝伦琅琅上口滥竽充数死心塌地D.故弄悬虚东拼西凑哄堂大笑破釜沉舟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他____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回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2)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3)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___成一个阔太太。A.迟疑逐渐化装B.迟疑逐渐化妆C.犹豫逐步化装D.犹豫逐步化妆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B.关于李自成的传说,有不少地方是混和着穷苦百姓的感情和希望的,真实的事情未必都被众人知道,而哄传的故事未必不含虚构的、添枝加叶....的地方。C.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D.在婚礼上,本来巧舌如簧....的他却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B.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得分评卷人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科技同经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科技新体制。C.乍得总统哈布雷十四日说,乍得政府希望与利比亚谈判,以寻求解决两国间的矛盾。D.古往今来,凡成才者,没有一个不承受压力的。没有压力,难以成才;但决不是只要施加压力,就能使人成才。6.在下列文字横线上,填入恰当文句使之与上文衔接,最好的一句是()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___。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7.下面这首词应属哪一个词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A.沁园春B.江城子C.卜算子D.水调歌头阅读课内文段,完成8—9题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强:竭力B.至而自谢.谢:道歉C.乃自强.步强:勉强D.少益.耆食益:更加9.下列句中“而“与“太后盛气而揖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老妇恃辇而行B.蟹六跪而鳌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少益耆食,和于身也A.①每天的饮食能够不减少吧?②稍微渐渐喜欢东西,对于身体很有益。B.①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②逐渐地增加食量,对于身体很有益。C.①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②稍微渐渐地喜欢吃东西,对于身体很有益。D.①每天的饮食能够不减少吧?②逐渐地增加食量,对于身体有好处。二、读下面的诗,完成12—13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6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1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②君畏匿之,恐惧殊.甚③赵氏求救于.齐④和于.身也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2分)文艺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具有两重性...,而文艺的商品性是外在的、低层次的属性,非商品性和反商品性是它内在的高层次的属性。文艺的矛盾品格在古典时代还未显示出来,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尚未形成,文艺也未商品化,同时文艺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也未分化。古典时代文艺被看作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其实,文艺内在矛盾仍然存在,只不过被抑制、掩盖住了。中国古代讲“文以载道”,计划经济时代讲“文艺为政治服务”,就是以意识形态性来制约娱乐性、审美性。西方近代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娱乐性仍处于从属地位,并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分离,成为文艺的基本属性之一。于是,文艺的品性发生分裂,它不再是和谐完美的整体,形成了以娱乐性为主的俗文学、俗艺术和以审美为主的纯文学、高雅艺术。当然,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也有雅俗之分,但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时代这样严重的对立。应当说,文艺的商品化是历史的进步,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依附于政治伦理,作家艺术家依附于国家、权贵,不能获得文品和人格的独立,而且,文艺脱离大众,成为上层社会的专利。只有文艺的商品化,经过一般中介物的中介,才打破等级界限,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获得普及。同时,文艺以其娱乐性(当然也还有审美性)为大众所推崇,从而摆脱了作为政治伦理的婢女的屈辱地位,获得独立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文艺的商品化也有其消极方面,文艺的本质是“自由的精神产品”,它与市场经济处于深刻的对立之中,文艺的商品化虽然使作家、艺术家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异化——对商品的依赖关系。金钱可能腐蚀作家、艺术家,诱使其放弃审美理想,消磨其艺术个性,成为精神上的雇佣劳动者,这必然损害文艺的审美品格和社会价值。文艺的商品化在带来俗文学、俗艺术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纯文学、严肃文学或高雅艺术的困顿。14.第一段中所说的“文艺的两重性”指的是()A.有商品性的,有艺术性的。B.有商品性的,有非商品性的和反商品性的。C.有非商品性的,有艺术性的。D.有商品性的,有反商品性的。15.使“文艺的品性发生裂变”的原因主要是()A.古典时代的“文以载道”。B.计划经济时代的“文艺为政治服务”。C.前市场经济时代的“雅俗之分”。D.市场经济时代文艺的商品化与文艺本质的严重对立。16.下列对文艺商品化的看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艺的商品化,使作家、艺术家摆脱人身的依附关系。B.文艺的商品化及文艺的娱乐性,使文艺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获得普及,为大众所推崇。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文艺的商品化,使作家、艺术家对商品形成依赖关系,成为精神上的雇佣劳动者。D.文艺商品化,造成了纯文学、严肃文学或高雅艺术陷入困顿。17.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文论述了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的文艺,具有两重性。B.古典时代,由于未商品化,同时文艺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未分化,因此,古典时代的文艺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C.“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说法是用意识形态来制约娱乐性、审美性。D.市场经济使文艺商品化,从历史发展看是一种进步,但就文艺的本质看,与市场经济存在深刻的矛盾。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21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2分)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完:保全。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今絷者.从,而捕未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急且.有变,奈何?吾攻赵,旦暮且.下。每祀辄.有蛇出户。太守与客来饮此于此,饮少辄.醉。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2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2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II卷主观部分五、(本大题共11分)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译文:(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译文:23.任选六句默写(6分)(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试卷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6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