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复习大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学与教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是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媒体是载体,教学环境有物质和社会两方面。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②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际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④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教材上: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社会环境的影响、实际情境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影响、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利用)四、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五、概念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行为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六、问答题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①学习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②学习和教学因素;③学习和教育过程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答: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3、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①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②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际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④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教材上: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社会环境的影响、实际情境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影响、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利用)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根”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调整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持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答:6、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答:第四章学习理论导论一、学习及其分类学习: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所引起。经验即是“经历过程”,而不是“总结的经验”。2.学习的结果即是学习过程行为或思维发生的必然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即时、显性的,也可能是延时、隐性的。3.并非所有行为变化都源于学习。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都可能引发行为变化,但是,只有学习引发的变化是持久而上升的。4.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人和动物都有学习,学习内容与形式丰富而多样。习得性无能,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能,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学习的分类(一)学习主体分类——动物,人,机器(二)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想,辨别,概率,规则,解决问题(三)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四)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机械,有意义(五)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外显(六)学习内容分类——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的区别: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具有下列特点:1.学生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课程教材)。2.学生学习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教学)。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指向未来)。二、学习与脑(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学习的生理机制:突触传递方式的改变;学习的脑功能:神经细胞的树突刺变得更为丰茂,树突与其它神经细胞的轴突接触(突触)更多大脑神经突触生长的倒U型假说(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每个半球都有独立的信息加工和思维功能,然而,在具体活动中,两个半球都是共同参与的。但是,优势半球影响人格、能力与学习风格。(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大脑的生理变化是经验的结果,而大脑成熟则是遗传特征与外部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可以增强大脑的可塑性并且改进到闹功能或修复大脑神经网络连接。学习改变大脑:学习进程中大脑皮层表征的变化:1.特定脑区的适应或习惯化;2.特定脑区的反应增强和范围扩大;3.不同脑区的相互激活或联系方式发生变化。三、学习理论发展(一)、行为倾向与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建立与初步发展华生:还原论和内省法(原始经验)内省法:1,行为的外显性—外显行为(行为主义)—学习即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单独联系(强化和消退)2,经验的整体性—学习过程(格式塔学派)—学习即是领悟过程(知觉与理解)(二)、行为倾向与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20世纪30年代,行为倾向与认知倾向从对立到融合,出现了折中倾向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目的行为主义(托尔曼)—行为的目的性与整体性;中介变量(认知地图);潜伏学习。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榜样与观察学习;个体、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体验学习与自我强化(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20世纪50-6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占据统治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减弱。1,个体的认知能力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认知过程即是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理论:学习即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2,学习者的自我参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即是成为人的过程(自我实现)。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客观主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是信息获取过程:事物的意义存在于个体之外,事物的认知就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过程。2,皮亚杰的生物建构论—主观主义—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事物的信息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而且依赖于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五、概念学习层级说:认为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这些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高级技能。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性质。可塑性:大脑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受学习、训练以及各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和功能都会出现动态的修复或重组。六、问答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曾经我以为擂茶是和其他茶叶一样的,泡了喝。但这学期真正认识到,擂茶是由多种原材料经过秘制而成的早餐佳羹。由此我对擂茶的认识,也是一种学习!2、学习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②学习可以影响成熟。③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能,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3、如何根据五种智力技能的层级关系安排教学顺序?4、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基于经验论的学习理论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消化的研究,狗唾液的分泌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恢复、分化及抑制等多种现象他的追随者根据实验概括出5个学习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辨别律(即分化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条件反射链:在一级条件作用基础之上建立二级条件作用,在二级条件作用基础之上建立三级条件作用)。二、华生的行为主义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率(行为练习多就易于形成习惯)与近因率(新近反应比较易于强化)。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他副律: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他把行为分为应答性和操作性,把作用条件也分为应答性条件作用(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和反应性条件作用(即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理论:强化分为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和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增强反应概率)。强化物(增强反应概率)、惩罚(导致反应概率下降)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包括社会强化和活动。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强化程式即是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连续强化程式与间断强化程式(时间与比例、固定与可变):间断强化程式:定时强化、定比强化、变时强化、变比强化。扇贝效应:强化后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行为的学习:1.新行为的塑造:连续接近法(对趋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给与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行为)行为塑造技术:连锁塑造与逆向连锁塑造2.行为的消退与维持:消退:消除强化以消除或降低某个行为;维持:保持某个行为的持续。3.行为的分化与泛化:分化就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精确化);泛化就是一种行为从一个情境移另一个情境中(迁移),易于在相似的情境中发生。五、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1、交互决定观(个体(person班杜拉新提出的概念)、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学习与表现:知识的获得(学习)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行为表现)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知道的比
本文标题: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复习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0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