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制度经济学(兰州大学,王焕祥)
制度经济学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王焕祥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flwhx@163.com参考教材:[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导论一、制度经济学与当代古典经济学的不同:即制度不是既定的,对经济有深刻影响。二、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原则: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在满足人类丰富而多变的目的上,它的效能依赖与各种规则。三、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原因:1.偶然事件2.经济全球化3.采用中央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失败和解体第一章引论:制度何以重要1.1制度何以重要制度巩固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减少着协调人类活动的成本。1.1.1制度在公共政策和经济学中的位置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一般来说,假定制度是外部既定的各类主体已很好的适应了制度。1.1.2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因为对标准经济学及其抽象、枯燥的模型日益不满,许多学者采纳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判断,即制度在协调个人行动上发生着关键作用。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制度构成着关键的社会资本:可以说它们是引导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软件。这些深刻见解造成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制度经济学的兴趣不断增长。1.2经济增长的记录我们可说明,世界人口和生活标准在本世纪的超常上升,以及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率上显著差异,在很多方面与特定的制度,价值观和社会秩序有关。1.3解释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条件从宏观经济角度观察K、L、TEC、SK、NR关于变革的微观经济学△STR微观基础制度经济学企业家制度偏好和价值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经济学家强调资本(K)对于长期增长的重要性。他们假设增长依赖于资本积累。在1950年代,随着国民生产函数概念的提出,经济学家认为劳动(L)技术(TEC)的投入预期产量之间有一定关系。在196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强调更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SK)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随着1960年代的逐渐逝去,其他观察者们强调自然资源对增长的贡献。国民产品的结构突出了一个事实,结构变迁(△STR)是增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以后人们又发现在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民主经济制度在固化经济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在1970年代里,经济理论家们吸收了诸如约瑟夫·熊彼特(1998~1950年)和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学者在本世纪所做的工作他们曾认为企业家在经济进步中有推动作用。经验研究表明,恰当的制度是增长的必要前提,但不是充分前提。第二章定义:经济学、制度、秩序与政策2.1基本定义2.1.1关于制度定义: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对某种违规的惩罚。功能:增进秩序,是一套关于行为和事件的模式,它具有系统性、非随机性。秩序鼓励着信赖和信任,并减少着合作的成本。起源:一种可能性是规则及整个规则体系靠人类的长期经验而形成。它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2.1.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通过政治和集体的手段系统地追求某些目标。公共政策不仅有政府主题来实施,它还由组织集团的代表来实施。这些集团的代表左右着集体行动。2.2当代制度经济学的先驱2.2.1苏格兰启蒙思想家18世纪苏格兰的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如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亚当·斯密,都懂得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亚当·斯密著名的“无形之手”机制,亚当·弗格森强调制度与时俱进。2.2.2奥地利学派他们的贡献在于将对制度的分析置于人类的有限知识以及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语境之中。制度经济学受到了奥地利学派的有力推动尤其是卡尔·门格尔和路德维格·冯·米塞斯的贡献。2.2.3Ordo自由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其他渊源关注制度的另一个经济学和法学传统是弗莱堡学派,有时也称德国ordo自由注意学派。它一直受到沃尔特·奥肯·和弗兰茨·贝姆的推动。他们揭示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和纳粹德国时期基本规则败坏所导致的有害结果。第三章人类行为3.1知识问题3.1.1认识论定义:是一门探查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和传递知识的学科。关于知识问题:这个问题由弗里德里希·奥格斯特·冯·哈耶克引入经济学。有限知识仍然是人类存在的核心苦恼和稀缺的构造性原因。知识问题也是奥地利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在现实中人类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受制于知识上的两种不足:a.关于未来人们只有不确定的知识。b.人们在了解资源、潜在交易伙伴以及他们的精确特征上具有“横向不确定性”。3.1.2知识与协调知识由保留在人脑海中的符号和关系构成。可以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并被正式地交流,但知识也可以由非可言传知识构成——非正规、琐碎的知识,往往高度复杂并特定于地点、环境和时间——非可言传知识通过实践才能恰当的获得。许多恰当的知识是在不言而喻中形成,它们往往被称为诀窍。它要靠模仿各种惯例来获得。事实上我们头脑中所学的知识是演化选择的结果。知识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人们的决大部分知识来自通功易事过程,即他人相互交往以及思想和资产的交换。新知识经常产生于边际性适应和既有知识变化。当人们相互交往时,会在这里那里出现许多创新性进步。3.1.3知识的分类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非可言传知识和可言传知识。3.2行为类型、认知和有限理性:诠释现实3.2.1符号和想象通过给符号附加意义并将它们联系起来,我们获得一种“世界观”并诠释我们周围的现实,一个人可以用“映象”来发言。象征构成了我们所获知识和信息的最大部分,它常常影响着最基本的行为类型。3.2.2信息悖论有一个问题是人们把信息搜寻进行到哪一点为止:是预期的边际成本等于预期效益的那一点,还是他们所了解的信息可能足以作出决策的那一点?答案是,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类信息的预期成本和收益,所以他们不可能从尚未到手的知识中获得最大化的净收益。矛盾的是,个人在获得某条信息之前是需要它的。这一逻辑点被称为“信息悖论”。3.3动力机制:爱、命令或自我利益3.3.1三种动力第一种动力机制能在诸如家庭、小部族和朋友圈子一类小群体中有效的起作用。第二种动力机制是强制,它适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为他人利益进行生产的场合。第三种可能的动力机制是自利。它可以通过像市场中的自愿交换那样的方式起作用。3.4委托——代理问题每当人们按他人要求行动且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运营情况(信息不对称)时,就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这时,代理人有可能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并忽略委托人的利益。这个问题在大企业和大政府中普遍存在,它提出了重大的管理挑战。第四章:基本的人类价值4.1共有的、构成基础的价值我们能观察到在绝大多数公民的心目中,这些价值也是好社会的核心。这些价值如下:a.个人免受恐惧和强制的自由。这表现为大量的民事自由权和经济自由权。b.公正。c.安全。它是人们的信心,相信直至将来,人们都能享有其生命和自由,不会受到暴力和非法的干预,并且在他们的环境中不会有意外的、难以应付的变化。d.和平。e.繁荣。f.宜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这些基本价值构成一个体系,它们相互依赖,有时不同价值之间相互补充。4.2自由/公正和平等自由:一个人在其自己拥有的领域内自主的追求自设目标的机会。这些目标是他自己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设定的。个人自由要受制于他人的同等自由。公正:指个人和权力机关对相同的事件平等对待,以及对所有人按统一标准施加约束,它构成了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一原则的基础。4.3安全、和平和繁荣安全:与相信人们能在或远或近的未来享受到自由的信心相关。制度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会遏制对任意行为或暴力行为,并因此增加他人的安全。安全与未来有关,具有时间维度。在讨论安全时是谁评估安全。和平:既没有源于共同体内部的暴力和冲突,也不存在来自外部的暴力和冲突,它于安全的第一个含义有关。繁荣:与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有关。在20世纪中,所者经济增长经验的扩散,对繁荣的渴望在世界上许多人的头脑中已经占据了更加优先的地位。安全和繁荣之间有互补性和替代性。4.4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着眼于当代和未来当代的利益而关心对环境舒适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它与繁荣、平等、安全和代际公正有关。它是对道德讨论和公共政策的合理关注。第5章制度:单项规则•5.1概论:规则和强制执行制度是广为人知的,由人创立的规则,它们的用途是抑制人类本能的机会主义行为的。•5.1.1囚徒困境然而,合作并不总是值得向往的。如供应商的卡特尔合作就不利于消费者的利益。囚徒A沉默招供囚徒B沉默两人都无罪B有罪招供A有罪两人都有罪•5.1.2制度和信任制度协调人们的行动,建立起信任,并能减少人们在知识搜寻上的消耗。根据制度的构架方式对制度的分类:(a)指令性制度:精确的指示人们应采取什么行动以实现特定的结果。(b)禁令性制度:禁止某些难以接受的行为类型。如不要偷盗。•5.1.3组织不是制度组织是各种资源的结合体。这里的组织包括商务组织和政治组织。制度需要组织的支持。规则可以体现在组织之中,制度也可以隐含在组织结构中。某些制度体现着不可言传的知识并与某些组织安排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如一个企业的组织文化。•5.2内在制度•5.2.1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外在制度:外在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面强加于社会的规则。两者区别:其一是起源,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其二是对人的行动施加强制的程度。•5.2.2内在制度如何演化其途径是创新和变异、接受和抵制(选择)使接受者达到一些临界多数从而使它们被接受为具有规范力量的共同体准则。内在制度的演化会有路径依赖。•5.2.3内在制度的不同类型◆非正式的,未得到正式机制支持的——各种习惯,对于行为受其控制的个人有明显的、直接的好处,违反这类规则会损害个人的自我利益。——内化规则,人们通过习惯、教育和经验习得了规则,并达到在正常情况下无反应的、自发的服从规则的程度。违反这类规则主要受到内疚的惩罚。——习俗和礼貌,习俗可以通过契约伙伴提供“人质”的方式得到加强(担保)。◆正式化的,它们在一个群体内以正规方式发挥作用并被强制执行,由某些社会成员以有组织的方式实施惩罚,可能出现第三方强制执行。•5.3外在制度和政府的保护职能•5.3.1外在制度的定义外在制度是由统治共同体的政治权力机构自上而下地设计出来、强加于社会并付诸实施的。根据外在制度的内容和目标,将外在制度分为:◆外在行为规范,用类似内在规则的方式约束公民的行为,由普适的禁令性规则构成。◆具有特殊目的的指令,它们指示公共主体或民间主体造成预定的结果。◆程序性规则或元规则,针对各类政府主体,指示它们如何行事和应做什么。•5.3.2由政府建立规则的理由集体性、政治性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有下列优点:(a)既有俄习俗和习惯很可能意义含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述,也未被广泛的了解,外在制度可能更易于被认识,从而节约信息成本。(b)共同体成员根据内在规则进行自发的裁决有可能是任意的,带有很大的偏见和倾向性。(c)当必须执行判决时,可能会发现,像羞耻或自发的共同体行动那样的非正式惩罚很难令人满意,需要外在制度来正式惩罚人们的的违法违规行为。(d)在某些环境里,需要政府作为第三方来使契约承诺具有可行赖性。(e)合作常常是有利的,但它往往需要借助以政府为后盾的制度而得到强化。(f)防止“搭便车”问题。一个解决办法,将私有品转为由政府提供的共享品。(g)”公地灾难”。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某种外在制度就有很好处:可以对放牧施加限制,或将公地私有化。(h)内在制度在发挥作用时,就必须对外部人和内部人有所区别,因此往往要依靠歧视和排外。•5.4制度的功能•5.4.1有效协调和信任•5.4.2保护个人自主领域•5.4.3防止和化解冲突•5.4.4权势和选择•5.5有效制度的本质特征•5.5.1普适性◆一般性,适用于未知的、数目无法确定的个人和情境。◆确定性,它必须是可认识的(显明的),必须就未来的环境提供可靠的指南。确定性准则意味着,正常的公民应能清晰地看懂制度的信号,指导违规后的后果,并能恰当的是自己的行为与之对号。◆开放性,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行动对新环境作出反应。•5.5.2符号和禁忌符号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如交通灯),但它的功能完全要依
本文标题:制度经济学(兰州大学,王焕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