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9(人教版必修三)
屠龙大会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实质】向西方学习第14课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中国人对世界的无知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中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自封为大西洋国民。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利玛窦中国人对世界的无知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一、“开眼看世界”探究问题1:中国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开眼看世界”的?1、背景:鸦片战争前:①清王朝危机四伏、对西方情况一无所知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侵略扩张1、是打开眼界,去面对整个世界;2、转变观念,正视中国的落后,进而学习西方。2)、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刺激,惊醒有志之士。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2、主要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的主要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一、“开眼看世界”(2)、魏源和《海国图志》编写《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①编写:②主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一、“开眼看世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方法目的具体内容2、主要代表人物:(1)林则徐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2)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周兴旺《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价钱一路走高。——《大国崛起.日本》(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历史现场】《海国图志》的不同境遇《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该主张是什么人提出的?提出背景?含义?该主张指导下的实践?影响?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阅读课本,理解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派及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行动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中学”指什么?“西学”指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封建伦理纲常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中学”“西学”的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巩固根本的手段)3、含义:实质:不改变…前提下,通过学习…,达到维护…的目的。1、背景:2、洋务派主张: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60年代开始)创办近代教育(办学堂、派留学生)4、思想实践:洋务运动:时间:内容:19世纪60~90年代温故知新洋务运动的影响1、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2、培养了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3、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扩张5、对中国自然经济起到一定瓦解作用6、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结局: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温故知新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洋务派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以上材料体现了梁启超什么样的思想主张?梁启超《变法通议》: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背景主张评价阅读教材回答: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张?局限?三、维新变法思想①洋务运动的开展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②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王韬,郑观应等①局限性:三.维新变法思想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康梁思想1).背景①政治:甲午战争的失败,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④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2).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严复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①康有为及其主张Ⅰ、代表作:A、《新学伪经考》内容:将……斥为伪书;意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理论基础.B、《孔子改制考》内容:意义:借助……否定……;宣传……必要性与合理性Ⅱ、其思想的影响: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拓展历史思维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中国通史》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人教版教材探究一(1)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依据材料一、二说明“造反”和“跪着”的含义。造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跪着: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2)由此反映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中国通史》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人教版教材拓展历史思维②梁启超代表作及主张A.代表作:《变法通议》B.主张:抨击……2宣传……3“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③严复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政治:经济:变法图存;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百日维新•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2、失败原因:A、封建顽固势力力量强大B、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3: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1、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维新思想的失败三、维新变法思想4、维新思想的影响•反专制、兴民权、倡西学----思想启蒙、人民的觉醒。•思想启蒙、人民的觉醒---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拓展历史思维实现了思想由愚昧封闭到学习西方技术的转变实现了学习西方技术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实现了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的思想突破实现了学习西方制度由“思想”到“实践”的突破康有为李鸿章郑观应林则徐探究林则徐李鸿章郑观应康有为1、这些转变与突破的分别对应的是谁?●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拓展历史思维探究二2、上表中两次转变和第二次突破分别与哪次侵华战争密切相关?第一次转变----林则徐(思想转变)第二次转变----李鸿章(思想到实践转变)第二次突破------康有为(学制度从思想到实践的突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背景: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的特点:●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背景: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共同主题: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器物学习——制度模仿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学习西方与探索救亡道路相结合
本文标题: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9(人教版必修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1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