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知之深--爱之切》完整版word版电子版
《知之深爱之切》(代序)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这里,我想向我的青年朋友们谈谈我的第二故乡--正定。家乡--人杰地灵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正定,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叶,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正定在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河北中部的经济政治中心。现在,也是河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区域,是河北省著名的粮棉高产区。正定还是一座文化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正定留下了瑰丽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古迹,尤其是佛教建筑众多,仅城内的寺院就有隆兴寺、天宁寺、临济寺、开元寺等,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虽经历代战争,风雨剥蚀,地震撼摇,但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仍然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隆兴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是正定古城的骄傲和象征。著名的铜铸大悲菩萨高达22米,是我国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立式铜铸佛像。它和沧州铁狮、定州塔、赵州石桥被并誉为“河北四宝”。隆兴寺中的宝不止这一件。搞书法的人,最看重的是那块隋碑,叫“龙藏寺碑”,碑文书法苍劲有力,上承南北朝的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的先河,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作。搞建筑的人,则最推崇摩尼殿,这座大殿的结构布局形制奇特,平面呈十字形,立体上富于变化,为国内早期建筑中仅存的一例。至于搞雕塑的人,则最偏爱摩尼殿中的五彩悬塑观音像。这尊观音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一足踏莲,一足踞起,两手自然抚膝,神态恬静自若。她的端庄令人肃然起敬,她的美丽使人恭而不亵。特别是那双眼睛极为传神,看去既智慧深藏,又慈祥外溢,而且还稍稍向下俯视,使她的目光恰恰与观瞻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突破了一般宗教偶像的呆板之风。据说,鲁迅先生生前十分欣赏这尊观音像,在他北京的旧居里,就摆放着这尊彩塑观音的相片。正定这块土地哺育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文韬武略,彪炳史册。三国时,有在长坂坡怀揣阿斗,单枪匹马出入百万军中的常山赵子龙;唐朝中期,大书法家颜真卿与其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曾联合起兵,在此顽强抗击了搞分裂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宋时,正定人杨粹中任濮州知州,金兵入犯,他与全城军民顽强御敌33天,以身殉国,不负正定传统的民风。至于文化医药界的出色人物就更多了。文化界,有宋代工程家怀丙;金代诗人蔡松年,史学家蔡珪;元代著《柳毅传书》《张羽煮海》的尚仲贤,著《墙头马上》《梧桐雨》等著名杂剧的白朴。白朴与当时的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医药界,有金代被誉为神医的李杲,他的医著至今仍然是中医经典;元代则有名医罗天益,著有《卫生宝鉴》《内经类编》等。一部正定史记载的著名人物,举不胜举。在祖国的版图上,正定只是很小的一点。祖国有这样辽阔的疆土,有这样悠久的历史,该有多少令人倾慕,使人动容的壮丽山川、峥嵘人物呢?正定人有这样的家乡是值得自豪的,我和许多外地来到这里的人把正定引以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也由衷地产生了这种自豪感。先辈--前赴后继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但表现为对她的河山、民族、历史、文化难割难舍的依恋之情,还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命运前途的倾心关注,并甘愿为祖国和家乡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抛洒热血的献身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最忠诚的爱国者。正定第一批党的工作者为了家乡和祖国的自由解放事业,前赴后继,一仆百起,他们是正定人民的优秀儿女,家乡的土地浸透了这些爱国志士的热血。尹玉峰、郝清玉同志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尹玉峰,正定周通人,1924年入党,是正定党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直至1928年逝世。郝清玉14岁便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很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24年回到家乡,与尹玉峰等同志一起,为筹建正定党的组织付出了巨大心血。1925年夏,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尹玉峰、郝清玉等同志领导成立了“正定各界沪案后援会”,动员正定人民节衣缩食,援助上海被害工人家属,并领导群众集会、学生罢课,在正定掀起了反帝风暴。1927年6月,他们又领导了著名的正定农民暴动。当时军阀巧立名目,预征3年的钱粮并附加“讨赤捐”,激起全县人民不满。中共正定县委决定,领导农民暴动。旧历五月十七日是正定县赶城隍庙会的日子,方圆几十里的万余名群众汇集城内,上午10点多钟,在当时的戏楼广场上,只见有人把红布白字的“正定县农民反对讨赤捐大请愿”的大旗一举,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高举着大刀、长矛和铁锨,浩浩荡荡向县公署冲去。少年时代练过武术的郝清玉同志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他率领群众冲进府衙大堂,举起三节鞭砸碎了大堂的屏风,吓坏了一班大小衙役。县知事在群众的压力下,被迫写下了废除“讨赤捐”“缓征钱粮”的字据,并晓谕全县。这次暴动打击了奉军的气焰,培养、锻炼了正定党的干部,为争取新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28年,尹玉峰同志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年仅24岁。郝清玉同志在群众斗争中迅速成长,成为我党北方农民运动的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他在天津被捕,1935年牺牲,年仅32岁。像尹玉峰、郝清玉同志这样,为中华民族,为家乡父老做过贡献、牺牲了生命的人们,都在正定县的爱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他们将永远为子孙后代所崇敬,将永远激励后来者像他们那样,前赴后继,为祖国和家乡的兴盛繁荣,付出自己的心血以至生命。社会主义--改天换地在正定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汉、晋、宋、元、明、清,几乎每朝每代,都有正定人民揭竿而起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东汉末年,真(正)定人张燕聚万余人响应黄巾起义,号称黑山军,声震一时。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太平天国革命,正定人民都曾积极起来配合。中国历史上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直至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由于不能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一个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制度,所以没有一次能摆脱失败的命运。祖国依旧贫困,正定依旧凋敝。只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正定才和祖国一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前,正定的工业可以说是个空白,只有一些零星的手工业作坊。解放以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83年有工业企业41个,主要产品有柴油机、合成氨、磷肥、水泥、色织、革制品、食品、服装、电子元件等60余种。其中,童装、糠醛等11种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年工业产值达9000多万元。正定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3年粮食总产为43000多万斤,比1949年增长4.6倍,向国家贡献粮食过亿斤;棉花总产比1949年增长5倍;林、副业的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3倍。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1946年正定仅有1所中学,现已有2所师范学校、31所中学,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解放前没有1所公立医院,现在已有5座县级医院,卫生院、保健所、防疫站也都建起来了,全县医务人员达1800多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仅有90元,到1983年全县人均收入已达到373元。电视机、洗衣机和轻骑摩托等高档商品已经成批地涌进正定城乡人民家庭之中。社会主义制度正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给正定带来巨变。振兴中华最终还要落实到她的每一寸土地。正定振兴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正定青年的肩上。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一个千古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正定青年又加上一句“振兴正定,青年当先”!1982年秋,习近平同志听取武警正定县中队的汇报。198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上讲话。1983年春,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委办公。1983年4月,习近平同志陪同河北省委领导在正定调研。1983年8月,习近平同志到河北省河间县考察棉花生产。198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城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1984年清明节,习近平同志与正定县干部群众一起祭扫郝清玉烈士陵墓,对烈士家属表示亲切慰问。1984年6月,习近平同志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前排左一)等视察正定县民兵训练基地。198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与黄春生(河北省劳模,前排左一)、冯玉明(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劳模,前排左二)、吕玉兰(全国劳模,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前排左四)和结对帮扶户人员在正定县委办公楼前。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三里屯乡检查指导工作。上世纪80年代正定县委大院外景。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1982年8月27日)大家都知道,共产党人是有鲜明的立场的,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对好人好事要敢于表扬,在歪风邪气面前要敢于扶正祛邪。对犯错误的干部,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教育;对错误严重、态度恶劣、屡教不改的人,甚至搞反扑、搞秘密串联、企图翻案的人,要抓住典型进行严肃处理,有的还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处理。中央指出,清理“三种人”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能不能保证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延续下去,能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对清理“三种人”,从客观上讲,工作有困难是事实。因为你要清理他,他就反清理,制造障碍。但只要我们坚决按中央的方针政策办事,旗帜鲜明,敢于领导,善于领导,不管谁制造什么障碍,工作有多大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比如,有些人利用八分邮票告谎状,他不就是花了八分钱嘛,最多也不过两毛钱。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他告谎状,我们告实状,把他的问题整理成材料,公开处理他不就行了。不要担心,有党的政策为我们做主,有党中央为我们撑腰,不要一听人家告状就不敢工作了。当前,要做好这项清理工作,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行的,是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的。一方面要对犯错误的人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错误,主动地向组织上检查交代,丢掉顾虑,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也要教育知情人和受害人积极地、实事求是地向组织上反映情况,力求把问题尽快查清,得到妥善处理。还要走好群众路线,使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党的政策,积极配合搞好这次清理工作,使干部队伍更加纯洁。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老干部工作(1982年9月2日)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老干部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不会忘记,也不应当忘记。把离休退休老干部安排照顾好,使他们健康长寿、安度晚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党的一项原则政策。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上,以全会的名义给刘伯承和蔡畅同志发了致敬信。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对待老干部,党中央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但是,当前有些同志对老干部的功勋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感情,有的把照顾老干部当成一种“负担”,有的甚至依势看人,对老干部在职时照顾备至,离休退休后就冷眼相待。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我们要结合学习中央文件,联系实际,认真加以解决,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没有党的大批老干部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对离休退休老干部不很好地照顾,是不能允许的,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忘本的表现。还有的反映,上边对老干部照顾得太宽了,甚至有的把照顾好、安置好离休退休老干部看成是搞特殊化,这种认识也是极其错误的。中央考虑到许多老干部在长期革命岁月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积劳成疾,体质越来越弱,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补助和照顾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广大人民心愿的。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对离休老干部的生活不是照顾宽了,而是有许多应做的还没有做到,应解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离休老干部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绝不是搞什么特殊化。做好老干部工作,妥善安排老干部,是贯彻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像有些人说的,老干部工作是权宜之计或是单纯的事务性工作。必须看到,安排老干部和选拔年轻干部是干部政策的两个方面,老干部安排不好,提拔年轻干
本文标题:《知之深--爱之切》完整版word版电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2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