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隔离预防技术,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疫情扩散的基本方法,也是减少或杜绝职业暴露,维护医护人员执业安全与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实施隔离预防技术的目的在于隔离感染源,阻止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之间播散,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操作技术,统称隔离预防技术,隔离预防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面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第一节隔离预防的概述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至易感者的所有路径,而不被其感染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隔离防护技术应用临床由来已久,1877年美国一些医院把传染与非传染病患者分别安置,采取消毒措施。1910年引入“屏障护理(barrie.nursing)”概念,即在传染病病房内,医务人员使用隔离衣,接触病人后消毒剂洗手,对被病人污染的物品消毒,减少病原体传播给其他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机会。20世纪50年代,综合性医院采取隔离病房收治传染性疾病患者。1970年美国CDC提出按传播途径进行隔离防护分类,如呼吸隔离、接触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隔离等,并为大多医院所采用。我国也非常重视医院隔离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较快进展,2009年4月颁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从医疗建筑分区、布局与流程、传播途径及其防护用品应用等方面进行规范,为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职业暴露,控制医院感染,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执业提供了强力的法规支撑。(一)感染性疾病或医院感染传播的几个概念医院感染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感染性疾病,具备一般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而正确认识感染性疾病的传播过程,是实施针对有效隔离预防措施的基本前提。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一般需要具备3个条件,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感染源,系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宿主通常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健康带菌(毒)者。传播途径,系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疾病传播的。飞沫传播是指传染源产生带有微生物的飞沫核,在空气中短距离移植到宿主上呼吸道而引起的疾病感染。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导致易感人群发生疾病或感染的。易感宿主,主要是指对某些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获得感染的个体或群体。(二)隔离预防方法的基本分类目前,隔离预防主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传染源特点切断其传染途径的隔离措施;一类是保护性的预防措施。基于传染源控制的隔离方法,按照病原体的传染性以及传播途径,可以划分为:严密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抗分枝杆菌隔离、特殊耐药菌隔离等。目的在于阻断疾病的传播。保护性预防隔离,是为了保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白细胞减少、接受化疗患者等,使他们在患严重疾病同时,尽可能减少发生感染机会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比如严格技术操作与消毒措施,调整患者诊疗环境与空间,如安置在层流式无菌室,应用必要的药物治疗等。不论是基于传染源控制,还是保护免疫功能低下者所采取的隔离防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具体的患者有时可能是单一使用的,也可能是多种隔离措施并用,关键是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实际和康复需要,以及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要求。(三)医疗区域的划分及其定义医疗区域根据感染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一般划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大区域,各区域之间一般应设缓冲区域。清洁区,是指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以及传染姓疾病患者不得进入的区域。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是指介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污染区主要是指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接受诊疗服务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衣物、用具等物品暂存和处理场所。缓冲区域是指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过渡空间,为节省医疗用房,一般设置空间相对较小。(四)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及其方法标准预防是实施隔离预防措施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也是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时所使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标准预防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将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汗液除外)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黏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必须进行双向防护,既要防止患者将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染给患者。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次进行的操作可能接触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标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并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或面罩,适时戴手套,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以及安全注射,规范处理污染的医疗环境、医疗仪器设备和其他物品等。对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之前,应根据规定要求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避免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患者和污染环境。须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穿的容器内运送、处理,防止刺伤。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穿、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焚烧处理。急救场所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骤停等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正呼吸方法。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及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定期清洁,遇其被污染时应随时消毒。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消毒、清洗后再使用,隔离患者应尽可能地使用一次性餐饮具。在处理和运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和污染工作服及环境。可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清洗,防止运输过程中次生污染。医疗废物处置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及其相关法规进行管理。第二节医院隔离预防技术管理隔离预防技术是医院重要的医疗保护性制度之一,加强和规范隔离预防技术管理,对保护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和避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医院感染管理与传染病疫情控制,关系到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做好隔离预防工作对保护医务人员、患者及其他人员,预防医院感染,杜绝疫情扩散极为重要。因此,医院需要结合诊疗工作实际,制定严格完善的隔离预防与管理制度,构建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部门和相关科室加强管理,严密组织,认真落实。(二)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医疗建筑要布局合理,各种流程符合医院环境卫生学要求,在具有满足医院各专业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具有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规范、界限明确、标识清楚。(三)严格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各科室、各部门配备足够合理的手卫生设备,如流动水、非手触摸式开关、对皮肤无刺激的肥皂或消毒皂液、快速手消毒剂、干手设施等,以方便医务人员做好手部卫生。(四)加强传染性疾病患者管理医院对传染病患者,应集中积极救治,按病种分类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非探视不可者,探视人员应按医务人员要求做好相应的防护。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戴口罩,特殊传染患者一切活动限制在其病室内,不得随意离开病房或接受探访。(五)加强防护技术培训与指导医院医疗、护理或感染管理控制部门应经常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隔离预防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不断强化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掌握传染病和特殊病原体感染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隔离防护技术,熟练操作规程。同时,对医务人员执行隔离预防制度与职业防护技术操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积极、有效地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疫情扩散的发生。第三节医院建筑布局分区及其隔离预防要求医院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应以满足医院诊疗服务功能要求为基础,在既要有利于预防医院感染,又要有利于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扩散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伤害的建材。由于医院基础设施使用的长期性特点,因此在设计建筑时,要力求达到建筑设计科学、合理、规范,从硬件设施和环境条件上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场所,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一)医院建筑布局的分区医院建筑布局应合理地进行区域划分,针对不同区域要求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是医院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也是适应和满足控制医院感染规范要求的基本体现。根据医务人员和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高低,一般划分为4个区域:低危险区(清洁区),包括行政管理区、生活服务区等;中等危险区(半污染区),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高危险区(污染区),如感染疾病科门诊、感染疾病科病房;极高危险区(重点保护区),如新生儿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各区域相对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隔离病区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二)医院区域隔离的基本要求医院应根据生活和诊疗功能设置,建立明确的服务流程,实施区域隔离,以确保清洁污染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交叉导致污染,有利于从设施阻隔和服务流程上,减少或避免发生医院感染和(或)传染病疫情扩散。1.严格服务流程医院服务流程包括患者出入医院门诊、急诊或住院接受治疗流程;探视者、工作人员流程;餐饮服务与清洁物品供应流程;尸体和医疗废物运出医院流程;各科相互联系与支援流程等。各个流程应简捷、便利、顺畅、可调,且科学合理、符合规范。同时,医院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洗手。通风系统应区域化独立设置,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隔离区域应尽量采用感应自控门。2.严格区域划分区域隔离是预防传染病疫情传播的基本隔离,即把传染源(如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地点或特殊环境中,使他们与普通患者、健康人群分开,并对患者所污染的环境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疾病传播和不同病种之间的交叉感染。区域隔离的建筑布局,一般分为“三区”、“两通道”和“两缓冲间”。三区:即将病房的整个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护人员办公室、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主要有治疗室、护士站、消毒室、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房、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出入院通道等。两通道:即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人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设在污染区一端。两缓冲间:为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专门设立的区域,是一个两侧均有门的相对阻隔的通道。3.严格区域管理要求各区域间界线清楚,应有明显标识和实际隔离屏障。在缓冲间,只有当一侧门关闭后方可开启另一侧门,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不同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同种疾病患者可以同住一室,两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Im。疑似传染病患者或特殊感染患者应单独安置,隔离病室应设单独通往室外的通道或阳台,并做相应的隔离标志。保证病室内通风设施良好,通风不好的可安装合适功率的排风扇,运用机械通风。各区域内应安装合适数量的非手触摸式开关洗手池。(三)医院区域隔离的基本方法设立隔离病房,主要用于保护性隔离以及防感染扩散的隔离。在建筑布局上,应放在普通病房的尽端,设一个或多个隔离病室。对易感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对未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实行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隔离者应单人单间隔离,相同疾病或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住一室隔离。隔离病室要设独立的空调设备及通风系统,保护性隔离室可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要采用负压通风,一些特殊感染性疾病患者应放在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第四节医院相关科室的隔离预防(一)感染性疾病科的隔离预防感染性疾病科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普通病房、儿科病房、ICU和生活区。中小型医院可在医疗建筑区的一端开设感染性疾病病区,整体布局上,应设置单独的科室出入口、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和患者出入院处理室等。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标准预
本文标题: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2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