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恩格斯晚年的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恩格斯晚年的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著述,以及指导国际工人革命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恩格斯在晚年对历史观的论述,即提出了相互作用论和历史合力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力地驳斥了经济决定论等极端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一、对恩格斯晚年的界定对于恩格斯的晚年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晚年是从巴黎公社解体到恩格斯去世,国内外学者如库诺、陈先达、司马志纯等把恩格斯在1876一1895年这段时间定为恩格斯的晚年时间。因为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里将巴黎公社前视作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解体之后视作和平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晚年是从马克思逝世到恩格斯去世这段时间,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乔治·莱尔因、杨耕、孟庆仁、冯景源、周宏等人持这种观点。即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面临的时代特点与革命任务发生重大转变,以前二人是相互讨论,彼此支持,而其后则是恩格斯独自处理关于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第二种观点出发,探讨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系统深入与补充完善。自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旗就落在了恩格斯的肩上。为进一步宣传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关心和支持《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和他本人的其他著作的再版工作并撰写序言;为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战略和策略恩格斯做了很多工作,并与资产阶级思想和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自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遭到了种种曲解和攻击,为此恩格斯写下了《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等重要著作,以及《致约·布洛赫》等一批重要书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全面阐述和重大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二、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研究的意义在马克思逝世后,系统阐述剩余价值的《资本论》只出版了一版,而其内容的艰深晦涩使得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未被工人阶级理解掌握。而《共产党宣言》虽然被广泛阅读却简短没有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作深入的、系统的阐发。《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恩生前也未发表,这种状况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较为肤浅,片面化,对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且,恩格斯相对于马克思抽象性、理论性的语言思维,他的语言更规范易懂而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承担起反击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并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任务,使得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恩格斯晚年的著作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本依据,包括第二国际,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都主要通过恩格斯的阐述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恩格斯晚年的著述包括两种生产理论、原始社会理论、东方社会理论、自然辨证法以及历史合力论与相互作用论。本文着重于从相互作用论和历史合力论来论述恩格斯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系统完善。三、学界关于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的解读围绕马恩学术关系,国外学者对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①修正主义: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认为马恩早年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典型的经济决定论,是不科学不符合社会历史事实的,因此他们更推崇恩格斯晚年相互作用论,把其看做是对最初形态的唯物史观的修正,这种修正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概括偏向独断主义和宿命论倾向,而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由于强调了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相互作用,扩展了唯物史观的内容,使其更科学,唯物史观走向成熟形态。②捍卫主义: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大多把恩格斯晚年的历史观看做是对经济决定论更精确的说明,认为其目的是为反驳与论敌的攻击,捍卫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强调二者思想的统一性。③误释-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柯尔施批评了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阐述,认为其改变了马克思的学说,轻率地承认上层建筑与基础之间的反作用给这一革命原理的基础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而阿尔都塞认为恩格斯晚年用单个意志的合力来说明历史过程的普遍内容,这种所谓个人意志的冲突不过是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传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离洛克和卢梭较近而偏离了马克思。④发展论倾向:前苏联学者戈尔什科娃认为恩格斯的晚年唯物史观重点论述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对社会生活的唯心主义观点给以毁灭性打击,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国内对于恩格斯历史观的研究主要有:恩格斯晚年历史观在我国理论界也呈现矛盾说法,但大多数人持传统支持的观点。关于恩格斯阐述的经济基础起最终决定作用,而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学界也有争论:邓志远认为,恩格斯晚年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因素”理论。即“社会经济因素多半是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的,从而揭示了社会意识受社会经济因素制约的客观过程。经济基础提供给上层建筑只是一种‘归根到底’的作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会受到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就是它们的基本关系”。(邓志远的《晚年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解读》(《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方文等人研究了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他认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的形成依赖经济基础,但又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的进步和发展并不是纯粹思想上的胜利,而是经济发展思想上的反映。(方文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讲解》,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江丹林则把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比作聚光镜下的头足倒置,从横向上主要表现在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甚至相互对立上。(江丹林:《对恩格斯晚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理解》,《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而关于历史合力论,国内学者侯衍柱指出,历史合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合力指的是人们的意志合力,广义的合力是指包括意志合力在内的总合力。(侯衍柱:《关于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及其启示》《烟台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张一兵认为,历史合力论并不是适合于所有人类社会的发展领域,只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活动的特殊情境,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那个神奇的平行四边形将消失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张一兵:《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之新解》,《现代哲学》,1991年第2期。)针对这一观点窦晓东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合力说是表述社会规律和个人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它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个人类发展的自由王国,社会规律仍然存在,不同的个人意志仍然存在,合力说也就仍然起作用,它是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窦晓东:《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论”探析——与张一兵同志商榷》,《现代哲学》1992年第2期。)四、从“经济决定论”到“相互作用论”早年马恩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着重批判存在于哲学史中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历史观(即认为社会历史最终是由绝对精神的作用而推动其发展或者秉持英雄史观),在转向了对“原本批判”并揭示了社会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后,马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①这个结论主要提出并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在解剖经济学基础之上提出并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这里着重强调了经济的决定作用。19世纪末,思想界理论斗争日趋激烈,党内青年派把唯物史观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第二国际理论家也普遍忽视思想因素的影响,使得唯物史观日渐机械化,僵死化。随着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与无产阶级实践任务的变化,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重心逐渐发生改变。早先确立的唯物史观原则也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有①早年唯物史观的分析确立只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来进行的分析②缺乏对史前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东方社会的剖析,唯物史观未经历史观的检验③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P142.性、猜测性。晚年恩格斯在马克思进行了系统的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的研究探讨后,为不断克服早年唯物史观的局限性,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相互作用论思想。恩格斯明确表述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从来没有肯定过比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的因素是唯一决定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结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如此难以确定,以致我们可以忘掉这种联系,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向前发展。”②这里他主要强调了①历史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同样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有时候表现为决定作用②强调经济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而且经济对历史过程的决定作用并不是直接表现显现,而往往是通过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恩格斯晚年阐发的历史论思想在这里被后人归结为“相互作用论”、“因素论”、“意识形态相对独立论”、“中间因素论”。国内学者吴家华认为恩格斯的历史论并不表明他从历史决定论倒退到折中主义,而是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体现了唯物史观在理论本质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理解恩格斯》)我认为恩格斯在实践斗争经验中逐渐看到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在维持早年马恩创立的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的绝对地位的同时,也看到了早年被遮蔽的关于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五、历史合力论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477.在马恩原本的唯物史观中,对于经济因素、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强调使得忽略了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趋向容易扩大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而忽视上层建筑因素的作用,把历史的进程轻易的当作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过程,把社会发展历程简单化。恩格斯在1890年回答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他在信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历史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③由此我认为历史合力论主要是强调①经济因素始终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②社会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突出了社会偶然性因素③社会历史进程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个人意志的辩证统一。④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后,理论界就对这一理论产生争议。一部分人赞同历史合力论,一部分人否认反对历史合力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学者巴尔特把它庸俗化为“经济唯物主义”、“经济技术史观”;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社会主体并没有在历史合力中起作用,恩格斯在历史必然性与人的意志能之间摇摆不定;阿尔都塞认为个人意志之类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他根据市民社会和个人意志的考察,推导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对立,认为恩格斯仍然停
本文标题:恩格斯晚年的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3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