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就是陪伴对于教育是什么的追问,当以叶圣陶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追慕先贤,我不揣浅陋,也尝试着描摹我心中教育的模样。去年,我们对学生毕业典礼进行了创新,将整个活动交给班级自主安排。政教处只是给了一个主题:致青春,梦未来。潜能迸发、激情释放的孩子们,让我们遭遇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孩子们用VCR回顾了三年的奋斗历程,请老师们畅饮用混合饮料制成的“人生百味茶”,授予了两位在初三任教的副校长“霸气王子”的称号,并郑重颁奖。无限信任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班干部的引领下,全体同学烹饪出他们的精神大餐,表现出的创意、策划、组织、协调,甚至保密工作,都让人惊喜。由此,让我对“教育就是制造惊喜,就是制造让孩子难忘的经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悟,从两个向度向我生动诠释了教育是什么。对于孩子们而言,“教育即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潜能,他们的内心蕴藏着丰厚的宝藏,他们的热情和能力,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当他们被教育所唤醒、所点燃,总是因自信而成功,因梦想而成功,因坚持而成功。当然,孩子的成长路径各有不同,他们的成功需要在不断践行的过程中得到确认和强化。一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那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另一方面,无论家长、教师还是学校,既是学生成长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学生成长的环境,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即陪伴。在我们的脉脉守护中,我们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眼神、坚强的决心告诉孩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发光体,都有其天赋特性。教育因陪伴而美好。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家长、教师和学校,是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家长守候孩子,要讲些艺术;教师守护孩子,要多些温度;行政守望校园,要长些精神。我曾经看过一篇短文,作者介绍他父亲给自留地里的橘树施肥,是在果树之间挖下一个个土坑,挖的坑要离树保持半个锄把长的距离,然后再把肥料埋进去。作者不解其故,父亲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养料。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均衡地吸收养料,同时也有利于根须生长。”由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要给予他人以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爱得太近,最终会变成一种伤害。我们过早地把自己未竟的梦想放在孩子的肩上,过于用力地为孩子设计未来的人生,都是忽略了孩子的内在成长性,很有可能是孩子今后不幸福的根源。所以,十年前我们就提出家庭教育的艺术尽在“远远地看着他”六字箴言里面,因为看着,就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因为保持着距离,才会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近十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凝聚家长力量,推广了“家长进课堂”、“家长大讲堂”、“家长微课程开发”等系列活动。本学期,我们设想把职业特点接近的家长组织起来,开发课程,如以公检法为主的自我防护课程,以金融保险为主的理财课程,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使教育环境更加生态,使生命成长更加张扬。“教育学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我们欣喜于孩子们寻找和塑造卓越自我的努力,自然会在职业行走中感受到无穷的趣味。孩子可能会淡忘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教师用心灵与行动播下的做人道理,必定会在孩子的血液中奔流不息。当孩子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时,他就有了归属感、幸福感;而为人师者,则因为教育的效能而有了职业成就感,找寻到了工作的意义,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强调教育人要发现温暖、传递温暖、创造温暖的全部理由,只有温暖,才能催生生命的萌芽和生长。而校长要坚守“事事精细,样样一流”的工作定位,要怀抱“事必关我”的管理气度胸襟,要锻造“我在现场”的职业精神,才能真正做到率先垂范,聚合人心。一位特级教师曾经告诉我:校长叫得出学生的姓名,学生就会有安全感。我细细琢磨,幸福感何尝不在其中呢?教育就是陪伴,在当今的浮躁喧嚣中,安静陪伴更彰显一种职业精神和素养。我们陪伴每一颗种子的生长,见证每一颗种子的神奇。教育本质再讨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是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培训,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一定的知识技能,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要成就人,要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能力素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有所获得,让其自主涵养人生、张扬个性、释放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发展、有成功与快乐体验,使之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和成就自我。社会应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自由、公平、民主、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其全面和自由发展。个体良性发展又积极引领和推动社会进步,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学周志宏)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教育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相互成全,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心灵世界来影响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自己也得到丰富与提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影响教师心灵。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重视前者,忽视后者,这就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导致许多问题。教育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过程,我们要鼓励教师又好又快地成长,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木桃”;学生的成长进步既是给学生自己也是给予教师最好的“琼瑶”回报。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我们所期待的好教育。(山东省临沂市涑河实验学校李正华)因为走得太远,所以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教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也因而惹来了无数的“误读”。我们有必要再回头看一看,认真想一想,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唤醒对“人”的尊重、对教育的敬畏。如何定位学校文化的主旨“文化立校”已经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一种共识。现实中,人们对学校文化建设质疑颇多的是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不少学校看起来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制度齐全,却缺少特点,没有个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本校的传统及地域文化等出发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文化。或者说,正是雷同的办学理念导致了同质化的学校。有鉴于此,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准确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建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的基石,是区别于他校的文化特质,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所在。北大办学的核心理念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自由正是产生思想家的最重要土壤;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者讲进取,后者讲包容,这是民族精英必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具有共性,但学校是个性的。这种个性是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需要深入研究、挖掘学校的个性内涵,通过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梳理,提炼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精心规划设计学校的文化系统。学校文化建设主题的定位,应该遵循内涵科学、语言精炼、尊重历史、立足本土、相对稳定的基本原则。在学校历史文脉中整合。南开大学附中的办学理念离不开南开精神,也不能脱离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如何在继承和发扬南开历史文脉的同时体现办学特色?南开大学附中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的办学理念是“公能引领,主动发展”。因为学校多年来在师生主动发展方面做出了成绩,有了很好的基础,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公能引领,主动发展”是指:在南开“公能”校训的引领下,通过设立“伯苓奖”、“恩来奖”等制度文化的建设,营造适于师生主动发展的环境氛围,构建主动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开设“公能大讲堂”,优化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激发、唤醒师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师生主动和谐发展。在教育经典理论中借用。从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开始,到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理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陶行知先生建立并践行生活教育学说后,生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形成了完整的建构。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从生活开始,为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当生活的学生,做自己的主人”的校风,拟定了“读活书,做真人”的校训。我们秉持生活教育的理念,培养有生活情趣的教师,构建有生活气息的学校,为儿童的幸福生活启航,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立在一次报告中说:“中国教育之布为何几十年没有织成?是因为没有经线——以中国经典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中国教育要向前走,必须先向回走,脱离了中国文化的教育不是中国教育。”中华经典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挖掘和应用。“和”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是中国文化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和”也是当今西方社会的一种理性追求。后现代主义认为,人必须与所有生命和谐相处。我看到一所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学校,将“和”作为办学核心理念,不仅具有适切性,而且具有战略性、领先性。在社会发展愿景里迁移。现代科技进步了,但自然生态却遭到了严重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型教育”成为一些学校的文化选择。“生态型教育”不仅符合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顺应了人的发展规律,是生态和谐与生态平衡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迁移。它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途径有许多,但无一不包含着学校独特的文化基因。学校文化主旨的定位,是立足本校、着意寻根、着力筑魂的文化选择,是学校教育文化主张明确与路径选择的动态过程,是对教育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是办学的战略性思考,是学校凝心聚力的旗帜,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校长必须高度重视,并将育人的文化细节深入到每个师生的心中。你想做哪一类校长校长的职业认同、角色认知、价值认可,关乎校长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尽管这种“认同、认知、认可”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但在每一个校长的潜意识里都有,并成为左右工作、行为和理想的根本。尽管说不必赋予“校长”这个岗位更多额外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想想:作为校长,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认知“校长”,如何定位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校。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分析,依据人格和行为的主要倾向,我对校长群体有一个简单的分类:“大管家”。此类校长往往拘泥于工作或生活小事,沉溺于事务,事无巨细,皆必躬亲,不敢分权、放权,不懂得借助别人的智慧和大家的力量……分身乏术,把自己搞得很疲累,把大家也弄得很不愉快。“生产队长”。这样的校长见识较少,智慧较少,缺乏经验,缺乏专业背景,缺乏内涵支撑,有时候会自我膨胀。不能对师生的专业发展、生命成长等做出有效的、卓越的规划和引领。“董事长”。此类校长的特点是,掌握着权力,却并没有做多少有利于师生生命成长的事情,总是交给别人全权处理。如果是精明的人来做,师生也许有时会产生认同;如果交给一个不上心的人来做,便耽误了师生的长足发展。“行政长官”。这类校长的形象是教育界的“官员”,尽管很小,但是善用职权,一派“官腔”,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远离大家,时时处处显现出不同于一般人,不能将自己融入教师,忘记了自己也是教师,忘记了自己的根就在师生和校园之中。这类校长,向往着制度和等级分明的校园,很在意自己的职位和级别,对科层管理很是热衷,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高水平。“书生”。我这里所说的“书生”,是指那些缺乏与现实进行有效对接的人。此类校长,往往会成为校长中的“愤青”,对现实非常不满,对教育上的人和事有着“理想化”情结,但是缺乏与现实结合、磨合、融合的能力和智慧;很执著,可能会不顾现实而我行我素,甚至一意孤行。情况好的话,可能会走出一条不同于他人的道路,不好的话也会把师生和学校都当作他的试验品,导致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校长不能没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救火队长”。此类校长不能引领大家,不懂得建设团队;只知道救火灭火,亡羊补牢,不知道防患未然,深度构建;校园里四处冒烟,只知道手忙脚乱,整天疲于奔命。“战斗指挥员”。此类校长是“强人”。他了解、熟悉学校和师生的一切,清晰自己和团队的目标任务和策略,对学校、教学、师生有足
本文标题:教育就是陪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0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