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3、人口迁移与流动①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有所上升。③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现阶段发展速度较慢,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现阶段发展速度快。6、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大城市城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人口流向中小城镇和乡村。②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立,缩短了出行的时间距离。现代通信方式的发展,便利了信息交流。③新商业区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为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提供了便利。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即城市病,从自然、社会的角度)①城市发展过快,规模过大,人口过多。②城市规划不合理。③城市发展冲过经济发展速度。解决:①控制大城市规模,建卫星城。②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绿化,清洁生产,合理布局污染企业。8、城市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①(地形):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结构,诱发地质灾害。②(气候):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改变温度、湿度,造成大气污染。③(水文):改变水温状况,诱发内涝,水污染。④(生物):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⑤(土壤):耕地减少,改变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9、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从哪些角度分析?自然因素:①河流②气候③地表形态④矿产资源⑤地质条件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区位②经济基础③生产方式④政治⑤文化历史⑥军事⑦宗教⑧科技⑨旅游10、高级和低级中心地比较(服务范围、商品种类、数量、距离)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中心地数量少,距离较远。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距离较近,中心地数量多。11、城市规模过大的解决措施:①建卫星城,扶持周边发展。②加强城市建设,发展中小城市。③将城市产业向外转移。④完善交通基础设施。⑤引导人口外迁。12、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最广泛)、商业区、工业区。13、影响地租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14、(右图)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15、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高低级住宅区、大型仓储超市的选址。①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最便捷,地租最高,而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②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周围,方便上下班、消费。③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地租便宜,对市中心污染小。④高新技术产业区:空气清新。靠近高速公路、飞机场,陆空交通便利。靠近文教区。⑤高级住宅区:地势较高,河流上游,位于最大风频上风向,依山傍水,靠近文教区、风景区。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或工业区附近⑥大型仓储超市:交通便利、地价低、面积广。16、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导率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知识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①气候[分为热量(决定植物分布、产量和复种制度)、降水、光照}②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③土壤④地形(坡度大于25°适合发展畜牧业、林业)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对园艺业、乳畜业最重要)③政府政策④劳动力⑤土地价格⑥资金⑦管理技术条件:①冷藏(扩大销售范围)②良种(提高单产)③化肥(提高单产)④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以家庭农场为主,机械化水平高。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我国东北部和西北部。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①土地交替使用,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②种植业和放牧业,忙闲错开,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③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4、混合农业的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5、水稻种植业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①劳动力丰富。②在人口稠密地区,粮食需求量大,有广阔的市场。③有悠久种植历史,经验丰富。6、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程度高。④科技水平低。⑤水利工程量大。7、美国中部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位于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广③靠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经济社会条件: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④科技先进,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8、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②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牧草、饲料。③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需求量大。9、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土地↓、水源↓、市场(影响力是种很大)、动力↓、原料↓、运输↑劳动力(数量↓、质量↑)、政策、技术↑、环境↑工业类型工业部门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罐头靠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家具制造、啤酒、印刷、面包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金属炼制、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劳动力指向型服装制造、家电产品装配接近劳动力充足的地方技术指向型飞机制造、精密仪器制造接近高等学校、科研所10、工业联系的类型:①产品联系②空间联系③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联系。11、工业联系的利与弊:利;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有利于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弊: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供应不足。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人类地域联系的方式:①交通运输②现代通讯③商业贸易2、五种交通方式的比较方式优点缺点主要运输对象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光,短途运输成本高大宗、笨重、长途货运和客运公路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强运量小,能耗多,成本高,运费高短途货运和客运,承担集散转运功能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运价低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航运水文状况和天气影响大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航空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以客运为主,货运多位贵重,急需,轻型,数量不大的物品。管道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量大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只能单向运输,受气温影响较大原油、成品油。天然气3、影响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和意义自然因素:❶地形①平原: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路线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公路在斜坡上修成”之“字型或开凿隧道。❷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降低施工难度。❸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地震带,从背斜部位穿过。❹气候:注意沿线暴雨、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发达②人口众多③客运量大技术因素:先进的技术是保障因素,能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是运输网的延展到更广阔的范围。意义:①完善了交通网络②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③带动沿线地区资源(矿产、旅游等)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④带动相关产业(建材业、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⑤能促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道路、通信、水电气)建设⑥巩固国防安全(通往边疆省区的交通线的重要目的之一)⑦加强名族团结和文化交流(通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线的重要目的之一)。4、影响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地位:自然因素↓(基础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保障因素)。5、从哪些角度分析欧洲内河道网的航运价值?①(地形)平原地形,水流稳定,通航里程长。②(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水量丰富,流量稳定。③(水文)河流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大河间有运河相通,形成庞大内河航道网。④(社会经济)欧洲经济发达,货运量大。6、从哪些角度分析上海港建设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㈠水域条件;⑴航行条件。利:江面广阔,有利于船舶出入。弊:水流缓慢,导致泥沙容易淤积航道。⑵停泊条件。港阔水深,为大量船只抛锚提供场所。㈡陆域条件(地形、地质):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港口、码头建设。社会经济条件:㈠依托城市:以上海为依托,经济实力
本文标题: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2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