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火针法操作规程一、简介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特定腧穴或部位,达到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具有助阳补虚,升阳举陷,消癥散结,生肌排脓,除麻止痉,祛痛止痒的作用。二、适应症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痢疾、阳痿、瘰疬、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三、禁忌症1、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2、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3、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四、用物准备治疗盘、钨锰合金火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五、操作步骤1、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选定穴位候进行严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2、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3、针刺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夹脊穴可刺3—5分深。4、执针方法⑴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针柄上,稳固的持着。所用力量就像“衔着虎仔过山涧”的比喻,用力太大则针易折,用力太小则针易脱手。⑵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针即可。⑶手背圆:是形容执针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5、针刺角度火针针刺以直刺为主,斜刺为辅,如在针刺囊肿、腧穴、阳性点等多采用直刺;在刺鸡眼等病灶时除直刺外,可以辅以斜刺,为的是达到病所,不过斜刺的角度在60°角以上,不宜平刺。六、注意事项1、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针灸大成·火针》说:“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因火针刺后,有可能遗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疗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慎用火针。2、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慎用火针。3、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有轻微发痒,注意不能搔抓,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4、体质虚弱者采取卧位,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慎用。5、孕妇及产妇慎用,饥饿、疲劳的患者慎用。6、操作要点:红、准、快,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火灾的发生。7、精神过于紧张、饥饿、劳累的患者,都应禁用火针,以防止出现昏针等不适症状,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等他们的不适症状缓解再行治疗。8、在火针治疗期间应忌房事,忌食生冷食物。火针治疗后还应禁止当天沐浴,以防针孔感染。七、针后反应及处理1、风寒湿病,针时针尖有粘连感,针后在针处起小微粒,1日后可自行消失。2、寒病针后在针处出现小红点,1~2日后即可消失。3、湿毒病针后针处可能发痒,不要搔抓,1日后可消失。4、一般不会感染化脓,倘若感染化脓者不必惊慌,酌情清创,即可在短期内痊愈。火针操作规程流程图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洗手,带口罩用物准备患者准备血管及神经分布处不宜针刺,针刺后红肿未完全消退,应避免洗浴。体位核对,解释,保暖,暴露针刺部位,取适宜体位定穴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采取合适体位,卧位最佳。皮肤消毒针刺前注意消毒,针刺前必须把火针置于酒精灯上烧红,烧至通红发亮,速进即出,针刺深度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而不同。火针刺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减少疼痛,不可揉搓以免出血。用皮肤消毒剂消毒针灸部位及术者手指注意事项选取火针正确选用火针,检查针柄、针体、针尖情况进针
本文标题:火针操作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8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