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9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暨复习建议高三历史课件
《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暨高考复习建议合肥铁四局中学彭江龙高考方案:1、高考模式。2、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实行软挂钩。3、统考科目总分。4、选修必做。平稳过渡《历史考试说明》:1、编写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和《2009年国家考试大纲》,参照并借鉴了课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2、考试形式、时间、总分值和三科分值比例、题型、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等均没有变化。命题应该以课标和考试大纲为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就可以避免倾向性的问题。在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外老师可以把其它版本教材作为参考书,但是不能把其它教材的知识点完全教授给学生。那样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高考命题专家杨宁一教授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三个有助高考平稳过渡。首次自主命题。《说明》“考试性质”中规定:“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说明》:“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一些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学生接受了历史教育之后,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等,都没有掌握。但是,高中历史教学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更侧重于培养能力和让学生掌握方法。——杨宁一教授重大变化1、试卷结构的变化。“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2、分值的变化。“第Ⅰ卷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单项选择题,共计约130分。第Ⅱ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组成,共计约170分。”3、题型题量的变化。单项选择题预计33题,其中历史试题约为11题,主观试题约6题,其中历史2题。4、分值分布的变化。“必修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选修内容既可出一道主观题,也可出2—3道单项选择题。考试说明为命题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考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二)调动和运用知识。(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要求考生对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历史事物、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客观叙述、准确描述、解释、理解和证明,对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说明》:“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落实三维目标历史试题注重能力考查。如2008年全国Ⅱ卷第19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考查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以及解释、分析信息的能力;全国Ⅰ卷第18题“新中国的诞生”,考查学生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全国Ⅰ卷第37题“科举制”,第39题“清朝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全国Ⅱ卷第37题“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第39题“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等,主要考查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解释、分析信息的能力,恰当地运用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能力,以及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客观地评估史实的能力。试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2008年试题中,第16、17、18、39题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祖国统一的认同感;第14、19、20、37题尊重、理解并吸收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第15、20题辩证认识科技与生活的关系;第16、18、37题认识制度文明进程,提升民主意识。历史试题的整体设计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突出对基本文史知识的考查是2008年高考历史题的一大特色,如全国卷文综Ⅰ考查了中国古代地名中“阴”的方位,全国卷文综Ⅱ则考查了“阳”的方位,北京卷文综考查了北京正阳门的历史变迁,广东卷考查了中国古代祠堂的牌匾,江苏卷考查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宁夏卷文综考查了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概念,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考查了中国古代鼓励人们奋发有为的名言名句。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学生的识记来传承。《考纲》单选例4: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考纲》主观题例4: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札记》。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注:本题以家庭伦理观为主题考查社会文明史的知识。“文明史观”强调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观察历史。“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近(现)代化史观”是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线索,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强调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关注三大史观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观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杨宁一教授《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显然,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杨宁一教授《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以必修课为例,内容标准选择的专题比较侧重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成果。在政治部分主要设置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近代的政治制度和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专题,在经济部分主要设置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等专题。专题的具体内容也向文明史倾斜,例如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专题中,内容标准也只选择了与现代民主和法制起源密切相关的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法,舍去了以前教学中极为重视的奴隶制和奴隶起义等内容。在文化部分,内容标准主要选择了人类思想文化方面影响巨大的优秀成果。——杨宁一教授《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考试范围和内容,依据2009年教育部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不拘泥于教材表述,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学业水平的广大考生,以及教师群体对高考方案和高考考试内容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考试内容1、文字表述不拘泥于教材表述,依据《课标》但又与《课标》的表述不尽相同。2、在考试内容的编排上,教育部考试大纲是按照“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编写,我省考试说明按照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时间和国别顺序编排,既照顾到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的模块设置,又遵循了按时间为顺序的通史体例和考生的学习习惯,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3、对教育部考试大纲的部分内容表述进行了修改。4、必修内容与国家考试大纲相同,选修内容考查的是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其中默罕默德·阿里改革不在考试范围之内。2009年考纲内容表述对比(举例说明)《考纲》表述《课标》表述教材表述(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07年江苏单科试题: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也。——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
本文标题:09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暨复习建议高三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8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