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5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20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阶段特征核心整合名师在线阶段特征——划分阶段总结特征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表现政治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经济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科学思想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物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核心整合——归纳知识整合视角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界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概况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英、法、美、日、俄、德、奥、意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于1900~1901年发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甲午海战中:清军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原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取得大甲溪之役等胜利。但最终台湾沦陷。(3)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表现了台湾军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气概。3.义和团运动(1)概况: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兴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2)作用: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三、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制定约法:1912年3月,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4、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四、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1)背景: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2)表现①1899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背景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地推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提供了基础。五、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兴起: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倡西学。(3)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4)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拓展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1)态度、目的:①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历史根据。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2)实质: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2.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主要革命活动①构想共和:创建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缔造共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捍卫共和: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反袁护国运动;1917年和1920年两次发动护法运动。④伟大转变:接受中国共产党主张,确立“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召开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2)历史地位: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是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3.三民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4)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其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4.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意义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5)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归纳总结“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六、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1)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2)丧礼趋向简化。(3)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握手逐渐成为常见礼节;女子步入社会。2.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运输: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发展较快。(2)公共交通: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城市大街小巷出现;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3.通讯工具的进步(1)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政改称为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2)电报: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1906年开始创设无线电报。(3)电话: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在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2)电影①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②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③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知识拓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视角整合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1)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2)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3)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增长,矛盾日渐加剧。(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请简述其在20世纪初的主要活动?提示:(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2)经济上,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为旗号,大力兴办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大力宣传西方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请指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提示:(1)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2)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春天的出现。(3)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生活上,“断发易服”,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名师在线——明确考向点拨方法考向探究考向1主干知识的考查——维新思想【典例】(2013年全国大纲文综,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材料二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王栻主编《严复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解题思路本题以中西方思想家思想切入,考查学生对中西反封建思想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时代背景要分别还原到18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末的中国,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来归纳这两个时期的东西方社会特征。个人原因方面的回答,孟德斯鸠要紧扣材料一中“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考察各国制度”和“后遍游欧洲”这些关键的信息,得出调查研究、英国经验的借鉴和实践经验的答案;严复则要紧扣材料二中“曾到英国留学”和“深为民族前途担忧”这两句话进行提炼概括。第(2)问相同点的作答,可从两人对君主专制的态度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两个宏观角度来思考。差异性的作答可从对待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不同态度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答案:(1)孟: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5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8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