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历史课件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高二历史课件
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高考历史(全国通史专用)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年高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2.(2017课标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从材料信息可知,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究其原因,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开放程度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B、D两项并非主要因素,故排除;20世纪初正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故C项与史实不符。解题思路教育的发展折射时代变迁,从时空观念入手分析可以解答。3.(2018课标Ⅰ,41,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答案(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解析(2)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从材料二时间信息入手,联系清末社会特征、西学东渐、政治变革等知识回答。4.(2016课标Ⅲ,4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图文材料,任意提取一个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可从清末自开商埠趋势角度提取信息,可从区域分布角度提取信息,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角度论证说明。如从所给的地图材料“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中可以提取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这一信息,分析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取的信息,不偏离主题,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规律总结历史地图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联系历史背景,观察地图,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信息。2.要善于挖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3.关注多种类型历史地图的读图规律。4.遇到多幅历史地图时要综合分析,把握一种发展趋势。1.(2018北京文综,16,4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A寓言故事中的狮、狼和狗代表西方列强,羊、兔子代表面临列强侵略威胁的中国等国。1903年,正值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期,这则故事后的按语意在提醒中国人警惕被列强侵略瓜分的危险,因此A项符合题意。这则故事后的按语抨击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揭示了列强侵凌弱国的罪行,B、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国民众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由此排除D项。2.(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通工具——马车,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故选D项。该年画属于写实画,无法体现以形求神,排除A项;年画仅涉及上海一个地区的个别情况,无法说明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排除B项;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排除C项。3.(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答案A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加强,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评析本题从1894—1914年列强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切入,考查《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经济的危害。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数据信息的准确解读。4.(2015四川文综,5,4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答案D由图中美国星条旗、英国米字旗等列强旗帜及列强占领的建筑物,可以判断此次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A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后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评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近代重要条约的影响。6.(2017江苏单科,22,12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答案要点:(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2)略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日印三国面对西方侵略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及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识。第(1)问,据材料信息,迁移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印度所走的不同道路;结合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扩张指出共同背景。第(2)问,据材料及所学,按照小论文的格式,提出观点。结合中国19世纪中期后的沉沦、抗争与探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7.(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课件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高二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0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