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chapter10
第十讲德国宗教改革运动1.路德改革的背景罗马教会的危机无法通过传统的内部纯洁运动或对异端的镇压来解决。为什么?因为15、16世纪的罗马教会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世俗权力,在宗教、经济、政治方面都要根据世俗利益来进行安排。这样,罗马教会就无法进行放弃世俗利益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会控制之外,爆发了僧侣的宗教改革,一些僧侣企图通过至下而上社会运动,来推进基督教的信仰。德国的僧侣是免税的,况且修道院又占有大量的地产,使想得到租地的农民和想夺取这些地产的贵族都感到不满。教会宽容乞丐行乞,把盈利活动说成犯罪,这也使得正在壮大着商人们大为不满。教会又向农民征收什一税,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缺地少粮境地的农民十分愤怒。教廷对德国课以重税,任意干预教职任命,据估计,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十万古尔盾以上,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缴纳一万到二万盾。德国的教会浪费成风,况且教廷办事的奢侈浪费程度也是惊人的。这些情况,肯定是僧侣们起来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中世纪后期,僧侣们的宗教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指出罗马教会这项那项的做法是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如圣职买卖、蜡烛费、反对十字军攻击基督徒),需要改革的;二是希望找到一种纠正腐败的途径(如宗教会议、如推行内部纯洁、禁欲、如派好的神父任地方教职)。这样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的传统,它主要在于废除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由罗马教会发明的新的弊端,而不能改造整个基督教体系和教会体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因此只局限于地方性的、反对个别腐败行为的范围,因而不能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相提并论。16世纪的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僧侣们也提出两个目标:一、他们指出教会的传统本身有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人的得救、还对灵魂得救有害的;二、他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的途径,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给世俗权威,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16世纪的新教僧侣们还宣扬《圣经》是基督教的基础。他们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马教廷的腐败。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之间也存在矛盾。奥托一世时,皇帝取得了主教任命权,主教成了帝国的代表,主教死后主教的土地要归皇帝。这使皇帝的力量增加。11世纪,教皇却取得了胜利,主教因此同时隶属于皇帝和教皇,具有双重隶属关系。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德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V)即位不久。教皇并没有支持查理继位,在德国皇位继承人尚未确定之前,教皇还曾一度对路德所在萨克森领地的公爵采取让步态度,希望他支持教皇支持的候选人。查理即位后,虽然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同教皇的关系并不好。查理当时年纪还轻,宗教改革时他正为意大利领地而卷入同法国的冲突之中,又把许多的精力放在抵制土耳其在地中海扩张等事务上。他期望能扮演一个公正角色,来调解路德和教会的冲突。这些政治因素,使得皇帝并没有对路德运动进行全力镇压,这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宗教改革正好迎合了部分诸侯在领地范围内集中权力的要求。在领地范围,诸侯的权势不断发展,成为领地的真正主人。大领地上的诸侯和领主于是同领地以外的势力,如皇帝和教会的势力,进行斗争。消灭僧侣地主,夺取教会财产,可以大大增加诸侯的经济实力,并能使诸侯摆脱主教和修道院长权势的干涉。因为,这些高级僧侣往往还是教皇和皇帝在领地中的代表。部分诸侯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要人们不服从罗马教会和神圣帝国,却服从于领地诸侯。15世纪末,德国虽说基本上形成了地域上的统一,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国家,但远没有真正统一。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在自己的称号前冠以“德意志王”,但德国的中央集权化程度仍然很低,权力是掌握在割地为王的诸侯手里。主要有勃兰登堡边地侯、萨克森公爵、捷克国王、巴拉丁伯爵和美因兹、科伦、特里尔三个大主教是主宰德国命运的七大诸侯,他们有权选举皇帝,在各自的领地中有征税。铸币和司法等各种权力。此外,德国还有十几个大的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骑士领地。皇帝、大小诸侯和骑士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忽战忽和,不存在统一的政治制度。这种封建化比较严重的政治状态,使路德能够得到萨克森公爵的保护。公爵保护路德的原因主要是路德是他办的大学中的教授,加之他也明令反对赎罪券在萨克森地区的售卖活动。加上路德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态度,他承认诸侯世俗权威的合法性。这样,路德至少得到部分极有势力的德国诸侯的支持,同胡司、威克里夫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德国的诸侯们当时正热衷于发展诸侯领地政府,希望把自己的领地建成真正的近代化君主式统治。当然不能容忍其他人来干涉自己领地中的事务,听凭教皇、皇帝来把自己领地上的教授处死。从思想文化角度上看,民间的宗教热情为路德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世俗的宗教热情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人仍然承认教会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他们需要一种真正的纯洁的教会,可以担当传播上帝的福音的任务。这些人在修道院的制度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例如圣·弗兰西斯的贫穷教会的理想在主张共同生活的“兄弟会”中就得到体现。这个组织,虽然仍然是天主教,却代表了民间要求真正的纯洁的教会的理想。另一种情况是在教会体系之外寻找灵魂得救的途径,大批民间的传教士在街头巷尾进行布道,他们成为传播新神学的传播者。城市、行会和乡村都有各种热心的民间传教士在传播福音和“真正的上帝之言”,使民间的宗教信仰活动出现了高潮。这成为人民宗教改革运动思想发展的摇篮。这些因素都从某个方面对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起了作用。路德成功之处是把反对教会腐败的斗争变成了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的理论争论,并提出摆脱繁琐仪式、“以信称义”的神学理论。这样,路德就把宗教改革建立在深刻的新神学基础上。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许多人们的支持,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终于爆发了。2.路德宗教改革(1)青年路德路德的一生充满各种事件。他于1483年11月10日生在图林根和萨克森之间的一个小城艾斯莱本(Eisleben),父亲名叫汉斯·路德,原是一个农民,由于勤劳致富,昀后成为一个矿业的经营者。父母都是虔诚的、但不拘教会礼仪的教徒。路德的父亲期望儿子能够当律师,所以在1501年把他送到了爱尔福特大学学习,该校建立于1392,在德国享有盛名。大学座落在图林根昀著名的商业中心,大学气氛比较活跃,盛行的是奥卡姆派的经院哲学,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采取批判态度。路德受到这里老师们的影响,也开始对中世纪的神学进行怀疑,并成为一个奥卡姆主义者。后来路德强调信仰和理性的区别,只有信仰才能达到真理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受他大学生活的影响。托马斯·阿奎那企图调和人类作用和上帝意愿的关系,路德对这一点感到怀疑。路德在这里还学习了古代罗马的文学和新派拉丁语的诗,有时也去旁听诗歌的课程。路德读书的时候,爱尔福特大学中人文主义气氛还不是很浓厚,在路德毕业以后,那里人文主义学术空气才开始变得重要。1502年,路德获得了学士学位。1505年他获文学硕士学位。他在一个17人的班级中名列第二,以优等生毕业。他的父亲希望他继续学习法律,但路德在学习了法律3个月后,突然离开了学校,进入了爱尔福特城一个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为什么路德中断了学习却进入修道院的原因不得而知。据说路德因一个朋友去世受到刺激,又在1505年又亲身经历了一场恐怖的雷阵雨,狂风暴雨使他想到了魔鬼、地狱和昀后的审判诸问题。在这个恐怖的时刻,路德曾呼唤圣徒的名字,希望得到佑护,并发誓要进入修道院作为回报。更深刻的讲,路德这时正在思考灵魂得救的问题,他对此十分关注,并且怀疑如何真正灵魂得救。也许进入修道院可能帮助他解决灵魂得救的问题。1505年7月路德进入修道院。过了一年,即1506年秋,他下了决心要成为一名教区神父。在爱尔福特约有20座修道院,路德选择教规严格、学风著名的奥古斯丁教派的EREMITES修道院。奥古斯丁教派在13世纪建立于意大利,不久就传播到德国,16世纪时该教派在德国分会在各地建立了100布道教堂。1477年,该教派在萨克森、图林根行省的负责僧侣安德烈亚斯·普洛列斯(AndereasProles,1429-1503)把30个教堂加以合并,进行改革。又在约翰·冯·斯陶皮兹(JohannvonStaupitz,?-1524)的督理下,把爱里密特斯(Eremites)修道院建成为修道院的完美典型。路德进入这所修道院后,得到斯陶皮兹的直接指点。斯陶皮斯的虔诚和慈爱,对路德产生很大影响。奥古斯丁派修道院流行的神学观点主要是继承奥古斯丁的宗教见解,重视讲道,但具有某些神秘倾向。修道院并且同爱尔福特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僧侣也到大学去听课。奥卡姆派的教授开始教导只要热爱和服从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慈爱的理论。这也许是路德去修道院的动机之一。路德自己说那时他是一个昀虔诚昀献身的僧侣,如果有谁能够进天堂,那他一定身列其中。修道院的生活强调教规和仪式的重要性。路德尽昀大努力来做一个好的僧侣。虽然他尽心尽力,但仍然怀疑这样是否可以灵魂得救。由于路德表现出色、知识渊博,得到周围僧侣的赞赏。1507年路德正式被教派所接受,成为该教派的一名布道神父。一个月后,路德成功主持了当了神父后的第一次弥撒。路德的布道和主持弥撒受人称道,1508年,被聘为新建立的维滕贝格大学的文科教员。维滕贝格大学座落在一个小镇上,居民仅2000人。路德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日子。大学是萨克森公爵在6年前创办的,由皇帝马克西米利安颁布大学建立的敕令。奥古斯丁派僧侣曾在那个大学持有两项教职:《圣经》的教授职务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课程的讲师。路德获得的是后一个职位。路德对古典哲学不感,心里十分不痛快。因为他习惯于研究神学。尽管路德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位,为了获得教授神学的资格,他继续学习大学课程。1509年,路德获得了《圣经》专业的学士学位,使他梦想成真,成为《圣经》课程的讲师。1510年,路德考进爱尔福特大学,在那里学习。在这段时间内。路德在学术上涉及面很广,主要是对奥古斯丁以后的神学著作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批判。路德开始领悟上帝的恩赐、前定论在灵魂得救问题上的重要作用。1510年11月路德为了教会公务和另外一人一同去了一次罗马。那个时期奥古斯丁派正在德国组成一个全德性的机构,想把所有的奥古斯丁派修道院统一在一起。但有几个修道院,包括爱尔福特的修道院都反对这项计划。所以派路德等人去罗马向教廷陈述意见。路德的这次罗马之行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是教会的学术空气,教廷的世俗化生活给路德罗马之行给路德留下深刻的印象。路德后来说到这次罗马之行,口气十分奇怪,他说他带到罗马去的是洋葱,从罗马取回来的却是大蒜,意指虚行一次,毫无收获。路德不久又回到了维滕贝格城,被任命为一个修道院的副院长,并在他的朋友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斯陶皮兹等人的鼓励下,为获得博士学位作准备。1512年的10月,路德28岁,获得了维腾贝格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路德接替了他的朋友斯陶皮兹的职位,成为萨克森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和《圣经》讲座的教授,主讲圣保罗和圣奥古斯丁派的神学主张。路德从《圣经》的“诗篇”讲起,然后继续讲解整个《新约·圣经》。这种系统的讲学使他具备了神学知识,也时刻呼唤着他的灵魂意识。他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上帝的恩赐”问题。他考虑自己的罪行,而修道院和教会都无法改变这种罪行。他认为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无法接受的。他面对上帝,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对《圣经》的学习使他渐渐形成了新的思想。他从保罗、奥古斯丁、德国神秘主义那里吸收了许多养料。路德得出上帝是运用恩赐的眼光来考虑人的皈依问题的新观点。上帝不统计人的努力,灵魂得救完全依赖上帝的恩赐。路德的《圣经》学习,使他1517年时能够在《圣经》基础上提出系统化的新教理论,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思想基础。(2)赎罪券风波1517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路德在维滕贝格的卡斯特教堂中贴出了95论纲。这个论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出售赎罪券。路德谴责教皇说如果他真的想拯救德国人民的话,应宁可让圣彼得大教堂到在尘埃中也不会以信徒的血肉来重建它。更重要的是他对赎罪券的神学基础表示怀疑,对教皇掌管人们进入天国的钥匙一说也表示怀疑。此外,赎罪券还诱使人们进入犯了罪就可以用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chapter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0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