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版本学就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的一门科学。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学者利用。2、校勘学校勘学一门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学问。或称为「校雠学」。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因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己不用,成为历史名词。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4、版本目录学就是要解决每一种具体的古籍有哪些版本,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各有什么特点的问题。一些重要的古籍,由于读者较多,历代不断的翻刻重刻或传抄以满足需要,因此往往不止一种版本。5、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6、卷轴装其形式大致象卷席子一样将长幅字、画等卷起来,以便收藏。在纸出现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从汉魏到隋唐、五代,卷轴装是纸书籍的主要装订形式。宋以后,其他装订形式渐渐取代了卷轴装,特别是线装形式出现后,卷轴装就更少了。但它一直没有消失,至今,有些书法、绘画、图纸仍然沿用这一装订形式。因此,它是书籍装订史上产生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书籍装订形式。7、经折装经折装多用于佛折装帧,故名。是唐后期有人受“贝叶经。装订方式的启发,把卷子向左右均匀反复折叠成长方形,就象折纸扇一样。就是把卷轴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将卷子向左向右一反一正地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板作为保护书籍的封面和封底。它主要的功夫在折叠,故又称其为“折子”。经折装简单易操作,易展读。但其折叠处常因磨损而断裂。后代文人为了便于诵读常用经折抄记要背诵的内容,随便携带,时时诵读。明清时,大臣向皇帝上奏章时,为便于展于展读,也常用经折装,这就是平常说的递“折子”,“上折子”。8、蝴蝶装省称为“蝶装”。是适应单叶雕版的书册形式,应与分叶雕版大体同时出现。五代监本诸经,就是这种形式。以后两宋的时的书册制度,主要就是蝴蝶装。2将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纸,从前到后包起来,并将这叠书叶的折缝处粘到这张大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成为蝴蝶装的书册。改为蝴蝶装后,雕版以及刷印时确实为从前省事,装订成册后又不会发生断裂散乱的问题,因此取代了旋风叶,成为书册的主要形式。由于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好像蝴蝶展翅一般,蝴蝶装之名由此而来。9、包背装蝴蝶装每叶书后半叶的背面与次叶书的前半叶不相连,都是空白,读书时需连翻两次,平时打开书时也往往遇上空白,不太方便。于是又加以改进,在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的两个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这种形式大约出现在南宋后期。10、线装线装实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明代后期出现。包背装书背处容易破损,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用纸捻订好后,再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分别放置在前后,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叫线装。线装书的形式至今仍在小范围内延续使用。有的旧本书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纸张消薄伤损,需修补重装。在每张书叶里面加衬白纸,叫衬纸。有的书天头、地脚、两边狭小,往往在每叶书叶里面衬上较宽大的白纸,使原书叶加大,叫金镶玉装,也叫袍套装、惜古衬。1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12、抄写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13、刻印本14、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15、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难以运用。在他校中尤需注意,古人引书不严谨,常有删节和改动,又类书、古许皆经过转手,摘引亦多不严谨。除非大误或有版本根据,一般不宜以他书校改本错,可以备列异同写入校勘记以供参考。16、理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校勘之事,看似雕虫小技,仿佛人人可为,实则确非易事,它要求从事校勘之人,应具有全面的文化史知识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才能做好。317、《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且是第一部采用四部法的史志目录,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18、《四库全书总目》乾隆年间纪昀,戴震等人编撰。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该书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但它是由乾隆钦定、督办的官修书目,在图书入选、内容著录、提要、评论等方面,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史志目录:班固因将目录收存于史书,开创了一个新的数目类型,即史志目录。19、缉佚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20、辨伪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21、四分法始于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中经新簿》也称《晋中经簿》,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四部分类法的目录。其目录如下:甲部纪六艺及小学诸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东晋李充在荀勖《中经新簿》的分类中,与甲乙丙丁相对应的类名为经子史集,并“删正”乙部为史部,丙部为诸子。清乾隆时,四库馆臣编辑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即以经、史、子、集四部记录所收图书,其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体制庞大、总括群书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分法的体制至此完备。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22、《隋书-经籍志》这部书是由唐朝廷组织编撰的官修目录,也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隋志》以《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借鉴了阮孝绪《七录》的分类体系,并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进行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学著作。23、文书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及诏诰、奏议、诉状等。如侯马盟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等。424、类书是指汇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说:‚类事之书,虽兼收四部,而类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何类可归。‛由此可见,类书收集的资料甚为广泛。正由于类书内容广泛,规模宏大,因而有人把它视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25、丛书即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汇集多种单独著作,汇编成一套大书,冠以总名编成的书,称为丛书。又称汇刻、合刻、丛刻、丛刊、丛搁、丛编、类编、全书等。丛书,丛字具有总括、聚集之意。丛书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几千种,少的只有几种。南宋《儒学警悟》(俞鼎孙、俞经编)辑成于宋嘉泰元年(1201年),应为我国辑成最早的丛书。26、笔记指我国古代著作者随笔记录的短篇文献,并将这些短篇文献汇集成册出版的图书。笔记起于先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发展,并开始成熟,当时志怪体笔记较多,如《博物志》、《搜神记》等很有名。《世说新语》为当时轶事笔记的代表作。到了唐代,笔记从志怪体演变为传奇,从轶事变为杂录。到了宋代,笔记内容常以作者见闻记述本朝轶事、掌故。到了明代,琐闻类笔记盛行;到清代,则是集历代笔记之大成的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和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即为代表作。27、地方志指记述某一个行政区域内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著作,其内容广泛,一般包括行政建制、地理沿革、疆域、山川、名胜、资源、物产、天文气候、灾害、人物、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民族、民俗等各方面,反映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生活状况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建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参考作用。28、表谱指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制的反映时间和历史概念的表册性参考工具书,是历表、年表等历史表谱的总称。特点: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以简驭繁,将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年代用简单明了的表格、谱系等形式反映出来,暨精炼又便于查找。作用:能帮助人们考察和换算不同历法、年、月、日,能使读者系统地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有助于对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思考题1、中国古代文献的体裁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1、甲骨:甲骨主要是商代和周初时期的书写材料。《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2、金石: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石文:刻在石器上的文字。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3、竹木4、简帛
本文标题:版本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1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