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外音乐鉴赏总结心得
生命因为音乐而完整生命因为音乐而完整STUEzerYao跟大多数时下的年青一代一样,我是一个热衷于摇滚与电子音乐的现代人。平时的我是比较少自发去接触西方或者中国的经典名作的。即使对某些古典名作耳熟能详,但我却大多数连名字都叫不出,也不会花费心思去细细品味。想必是现代流行音乐才更加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吧,又或者名作的头上总带着“高贵典雅“等光环。那些经典名作和传统音乐总给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种距离感,让人难以接近。这似乎已经是青年一代的普遍想法了。也正因为此,传统音乐才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虽然我是一个更加倾向于流行文化的人,但这并不会使我排斥经典音乐作品。我确实是带着了解与学习音乐名作的想法来上这一学期的课程,期望它能带给我不同于流行音乐的感受。通过这一学期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赏析音乐名作,我想我已经收获了不少。虽然我只看到这绚丽的音乐世界的小小一角,但这匆匆一瞥,已经使我对它的缤纷色彩流连忘返。先从西方音乐名作说起吧,德彪西的《月光》应该是我最喜欢且印象最深的一首曲子了。从最初听到《月光》到现在大概也有10年了吧。还记得初次听到这首曲子的那时候,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安谧的琴声,就如同窗外那柔和的月光一样,洒在我的身上,穿透至我的心房。一时间,月色的温柔与我同在。那悠扬的琴声仿佛让我听到了月华的呼吸一般,温柔却富有律动性。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喜欢这首《月光》。这就是好音乐的魅力所在吧。它的每一个音符,都给你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那流淌着的旋律,既像动听的低语将故事娓娓道来;又像神奇的画笔,渲染出流动的画面。你一旦沉湎其中,就会发现它正如同一个生命因为音乐而完整变幻莫测的梦。说到德彪西的《月光》,不妨将它与贝多芬的《月光》比较一下。贝多芬这首名气更大的传世之作,虽说《月光奏鸣曲》是他人强加这首曲子的名字,其本身原是贝多芬思念心上人之作。但它作为古典音乐代表作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它与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月光》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若说德彪西的《月光曲》是一出缓缓道来的影片的话,贝多芬的《月光》就是一幅充满立体感的油画。它就像是一幅动人的瞬景,没有那种流动的感觉,却让你觉得整个故事都在其中,值得你去细细推敲和品味。跟西方的古典音乐不注重音乐的名称不同,东方的传统音乐将音乐名称看作是音乐重要的一部分,常常用利用名字来赋予音乐新的内涵。这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很常见,例如《平湖秋月》,《渔舟唱晚》等。而我这个人有时候对有标题的音乐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这是因为我认为音乐的内涵容易被只言片语的标题所歪曲。我总是试图在音乐上听出更多文本之外的东西,避免对某首曲子作太多形象上的联想,这样才能抛开一切的对音乐本身的束缚,感受其中的真善美。还记得老师给我们放《二泉映月》的那一次。这首著名的曲子我以前已经听过很多次,但却一直对其名为《二泉映月》不甚理解。直到老师向我们说明,这首二胡绝唱是天才音乐家华彦钧回首多年来变化无常的人生际遇,感受自己的心境变化,最终锤炼而成的一支曲子,本名应为《依心曲》,《二泉映月》不过是后人赋予这首曲子的诗情画意。或许,只有我们用心去倾听和感受曲子的灵魂,直到我们领悟到阿炳看破一切沧桑过往后笑对人生的豁达心境,我们才会明白《依心曲》才是这首绝唱的真名。而另外一件让我感到很庆幸的事,是老师给我们播放的《二泉映月》是未经数字处理过杂音的拷贝。当年录制这首名曲时的风声跟生命因为音乐而完整其他吵杂声充斥其中。但就是这样糟糕的音质却叫我陶醉其中,这种未经雕琢的声音,给我深深的震撼。想来真正的音乐本身是可以超越它们的物质载体而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使你一听倾心的。音乐仅仅是调节人类单调生活的调味剂吗?我并不认同。音乐在表达人类感情世界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灵,不论中文或古今。用音符写就的每个作品,远远不止是排列组合这么简单。是音乐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安宁,让我们共鸣,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在浮华的人生中找到自我,找到心灵的慰藉,从此便再也不孤单。
本文标题:中外音乐鉴赏总结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0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