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门学科。2.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3.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4.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的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5.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7.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的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8.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的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的除清处理。9.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10.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剂。11.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12.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13.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FNHTR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16.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基于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最佳病情转归的目的。输血大题1.患者血液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一.促进造血,纠正贫血,提高患者对失血的耐受力二.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三.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2.影响凝集反应的主要因素温度、离子强度、PH值、孵育时间、抗原抗体的比例、红细胞间距离。3.ABO血型鉴定时需要进行反定型,其意义在于一.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的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二.可以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红细胞正定型的干扰三.可以发现一些ABO亚型中的意外抗体4.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处理原则一.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首先重复试验,排除人为差错。二.如果重复试验仍然正反定型不符,则继续下列操作:⑴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避免标本采集错误或污染引起的差错,⑵询问受检者的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骨髓移植史及用药史等。⑶应用新开启的生理盐水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后进行试验。⑷应用抗-A,B、抗-A1或抗-H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⑸根据筛选红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同种抗体或冷自身抗体干扰。6.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知识可通过校正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回收率(PPR)判定输注后1小时CCI<7500,24小时CCI<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20%为输注无效。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的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非免疫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等。7.目前为了避免PTR、PTR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可以采取如下的预防措施一.提倡大型的血液中心建HLA,HPA已知型供者资料库,充分为患者提配合型的单采血小板.二.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三.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的预防四.有条件时也可通过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避免血小板输血反应的发生8.血液病理性成分主要有三类一,造血系统异常增殖产生的过量或功能异常的血细胞二.体内外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含量或功能异常的血浆成分三.内、外源性毒素物质9.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治疗的原则一,血液中含有能被TBCE去除的明确的病理性成分二.病理性成分能充分去除,并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对靶组织的致病作用三.病理性成分所致的病症能得到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或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四.能恢复受累器官的功能10.患者出现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受体与供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不同二.移植物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三.宿主无法清除这些免疫活性细胞11.悬浮红细胞的适应症一.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二.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三.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四.儿童的慢性贫血等11.浓缩红细胞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叫全血安全和减轻患者的代谢负担12.少白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一.需要反复输血的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二.准备做器官移植的患者三.由于反复输血,也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13.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患者输血,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等。14.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它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使输血间隔延长,减少输血次数。13.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①输人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患者等。14.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中血小板抗体检测原理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人抗人IgG多抗和人IgG致敏的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那么红细胞将在微孔底形成单层,判为阳性;否则指示红细胞将在微孔中央形成紧密的细胞扣,判为阴性。15.血小板输注适应症一.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出现的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少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的危险性,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二.治疗型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的出血。16.血小板输注禁忌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血小板输注的禁忌症。17.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的禁忌症一.对于曾经输血发生血浆蛋白过敏患者,应避免输注血浆,二.对血容量正常的年老体弱患者,重症婴幼儿,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有易发生循环超负荷的危险,应慎用血浆。18.粒细胞输注的适应症一.中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低于0.5×10的9次方/L二.有明确的细菌感染三.经强有力的的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四.骨髓造血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19.大量输血需要包括的情况一.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二.三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50%以上,三.一小时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四.失血速度>150ml/min五.失血1.5ml/(kg*min)达20分钟以上注:大量输血的死亡三联征包括: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20.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缓急决定因素一.抗原免疫性的强弱二.个体的免疫反应三.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21.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目的和血液制剂的选择目的:置换出血液中具有已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血液制剂选择:ABO血型不合溶血症应选用o型悬浮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后的血液。Rhd血型不合溶血病应选用ABO血型同型,RhD抗原阴性全血。22.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措施出生前:提前分娩,血浆置换,宫内输血,药物,终止妊娠出生后:应肌注IgG抗RhD血清剂以避免被致敏23.新生儿溶血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①外周血常规检查②血胆红素测定③羊水胆红素含量测定2.血型血清学检查①血型②抗体效价③抗人球蛋白试验④血清学游离抗体试验⑤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24.新生儿溶血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酶诱导剂2.光疗3.血液治疗①血液制品与血液制剂输注②换血疗法25.细菌性输血反应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的采集,成分血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的感染一.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二.采血时献血员局部皮肤细菌可能进入血袋三.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等26.细菌性输血反应的预防一.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的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产品二.采血、成分血制备、贮存、运输及输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可疑细菌污染的血制品不得发出,不能输注四.存在感染病灶的献血元应暂缓献血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及时终止输血27.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预防HTR发生的关键在于严格而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正反定型、RhD定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建立严格的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避免在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中因疏忽而发生差错。2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预防1.避免不必要输血。2.需要输血时尽可能选择少血浆成分或不含血浆成分的血液制品,最好选择无输血史的男性作为献血者。3.妊娠3次以上女性不宜献血。4.改良血液制品的制作工艺,减少有潜在致TRALI的血液制品中血浆含量,不再使用有潜在致重症TRALI的献血员血液制品。5.若抗体来自受血者,输血时应进行白细胞过滤。6.在条件允许时也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29.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一.严格筛选献血者二.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三.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的无菌技术操作四.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五.合理用血,大量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30.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FNHTR发生率导输人白细胞的数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x10∧6时,即能有效预防FNHTR发生。因此,预防FNHTR的方法之一就是输注去除白胞的血液制品。①粒细胞制品不能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输注前常规给予解热药②对于易患FNHTR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选氨基酚(醋氨酚)或阿司匹林有效减轻发热反应的程度③既往无FNHTR病史,不必输血前用药。
本文标题: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7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