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 第27课-《从军行》ppt课件
从军行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译文前一、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湖上空,阴云密布,遮蔽着远处的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四望荒凉,遥望着来路上的孤城玉门关。写景壮阔悲凉,刻画了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荒凉艰苦,同时也流露出其思归之情。古代通往西北的边塞关口,寄托了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写作手法一:情景交融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后三、四两句:极言战事之频繁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黄沙百战穿金甲写作手法二:直接抒情后三、四两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思考: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2、诗中最能体现其情感的一句是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豪情壮志戍守边关的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指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有人评价“‘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你怎么看呢?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这一句与下句形成鲜明对照,将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将士豪壮的誓言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中心思想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译文:•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树林里的深暗处的草被风吹动了,将军以为是老虎袭来,立即拉弓射箭。•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二天早晨去寻找昨晚射出去的剑,那剑竟深深地射进石棱里。中心思想•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是诗人对边塞将领的赞颂。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白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边塞诗的风格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本文标题:第27课-《从军行》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8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