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六专题 儿童自我了解与社会理解的发展
LOGO宗晓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joyzong@126.com儿童自我了解与社会理解的发展自我意识与社会理解对自我的意识:儿童对自我的了解简单形式:意识到“我”的存在复杂形势:可以理解自己的思想并进行相应的判断与分析。社会理解: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群体意识的理解。儿童只有具备社会理解的能力才能了解他人,形成与他人的紧密联系,也就是友谊。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了解群体对自己的要求,和谐地融入群体。相关的心理学实验自我意识的诞生: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你知道他会……”:韦尔曼的心理理论实验“我知道你知道……”:心理理论的二级信念实验“你认为他会……”: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研究社会期望决定性别角色:儿童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研究“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幼儿性别同一性发展的研究自我意识的诞生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婴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二、实验过程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擦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自我意识的诞生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三、实验结论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知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中自我的映像很感兴趣,但认不出自己。第二阶段是退缩阶段(13~20个月),此时婴儿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是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着自己的动作更是显得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第三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出现的阶段(20~24个月),这是婴儿在有无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质的飞跃阶段,这时婴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什么是自我意识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涵义也作了不少探讨,比较普遍的观点有:1.自我意识就是关于自我的意识;2.自我意识是关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观念系统;3.自我意识就是自我;4.自我意识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简单地说,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观念有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投射自我是人们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它在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与自尊有着复杂关系。)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我”等问题。她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我效能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3.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的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每一个正常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同别人的关系,意识到当时所处的情境,体验着当时的情感,并给自己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扮演自己适合的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并且保持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举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3~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5岁期间。然而自我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且不断发展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作用婴儿最初没有自我意识,1岁左右的婴儿学会走路,开始有了区分自己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开始用“我”来称呼自己,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2岁左右,孩子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我自己来”、“我要”、“是我的”、“我不”等词汇频繁出现。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此时,孩子急需证明自己并不是毫无用处、软弱无力,他在尝试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个时候,父母一方面应给孩子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和积极的解决,日后较易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反之,如果父母给予过多的“不准”、“不许”来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孩子可能因此变得消极、没有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比如训练孩子的自主吃饭、自主系鞋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即使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我们也可以问他是要半杯牛奶还是满满的一杯牛奶。(对于那些担心孩子总是选择半杯牛奶的父母,他们的问题可以从大半杯牛奶开始。)四岁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选择是要半个苹果还是一整个苹果。六岁的孩子能自己决定煮鸡蛋是要老一点的还是嫩一点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包含: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好评;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可以“操纵”世界;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人,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护。而自我意识歪曲和障碍,常常是导致人格异常和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如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鼓励儿童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儿童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言行。否则,他们很难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儿童的自我意识正是借助于一次次的误会、争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如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让儿童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论儿童对或错,进步或退步,都可以让他自己作出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如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3.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成人对孩子的评价要有分寸,尽量少用“最”字,以免孩子产生自满或自卑心理;批评和表扬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而不是笼统地对人,使儿童可通过具体的反思加以改进,经常指责孩子“很懒、很笨”,只能使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如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提高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是衡量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尺。如何调整情绪,如何合理把握某一项活动的进程,并有意识地对活动结果的偏差进行自我矫正等,都需要重点指导。选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段话你有没有照过游乐园里的哈哈镜,看到镜子里面被夸张、变形的自己?那让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可能不太舒服吧。不过你笑了,因为你知道那不过是歪曲的影像,你看起来并不真的是那样的。但是假设这是你看到过的唯一的自己的影像,你可能会相信镜子里畸形的那个人就是真实的你。如果这是唯一你看过的自己的影像,你就不会怀疑镜子。孩子也没有理由怀疑从父母那里反射回来的自己的样子,他们接受父母的评价,哪怕是否定的,这些否定的评价通常是说他们愚蠢、懒惰、迟钝、不体谅他人、自私、麻木、不负责任,以及令人讨厌等等。下面这样的话:“你的样子糟透了”,或者“你从来做不对任何事”,或者“你太笨拙了”等等,绝不会帮助孩子觉得自己漂亮、能干或者优雅。很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笨、懒、欺骗,却又希望这样的评价能够激发孩子变成一个聪明、勤劳、诚实的人。父母否定性的反映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十二岁的特德问我:“我的父亲说我懒、野、蠢,他说得对吗?我觉得我不是那样的。”“告诉我,如果你的父亲说你是一个百万富翁,你会相信他吗?”我问。“不会,我知道我在银行里只有十七元钱,那可不是百万富翁。哦,我明白了,他说我很糟糕,但是并不能因为他这么说,就意味着我真的很糟糕。”特德回答道。“就像你知道你有多少钱一样,你也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要管别人对你说什么,哪怕是你的父亲。因为是你的父亲把你说成那样,而父亲是你爱戴、尊重的人,因此对你来说,确信你不是他描述的那种人会更困难一点。”我向特德反复说明上述观点。否定性的评价——哪怕本意可能是想要纠正孩子的某些缺点——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负担。韦尔曼的心理理论实验实验一:错误信念任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实验过程:萨莉、安妮和洋娃娃实验结论:4岁儿童能够认识到萨莉会到她的篮子里去找小球,而3岁儿童则回答说,她会到安妮的盒子里去找。因此,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他人的错误信念。后人对实验做了很多此再验证:比如:明明与巧克力韦尔曼的心理理论实验实验二:儿童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的区分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儿童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的区分能力实验过程:韦尔曼等人征集了36名3~岁的儿童参加本实验。主试首先向被试呈现两个人物:儿童甲和儿童乙,并说明两位儿童都非常喜欢吃饼干,而且他们现在都很饿。儿童甲的妈妈给了他饼干,他拥有了真实的饼干。因此属于物理客体条件。儿童乙只是在主观体验中想象自己有饼干,属于心理客体条件。然后要求被试回答下面的问题:谁可以看见饼干?谁可以摸到饼干?谁可以吃到饼干?谁可以把饼干留给他的朋友?谁可以把饼干留到明天吃?实验结论:3岁、4岁、5岁儿童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72%、86%、92%。这表明3岁儿童已经能够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进行区分。韦尔曼的心理理论实验实验三:儿童对他人行为的预测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儿童对他人行为的预测实验过程:山姆找兔子实验结论:2岁儿童基本能够回答:如果山姆找到了兔子,他就会到学校去;如果他找到的是一条狗,那么他会继续去找他的兔子。这说明,2岁儿童能够根据对他人欲望的了解来预测其行为。其他经典的心理理论实验准备一张卡片,卡片两面印刷的物体不同,卡片的两边坐了两个人,问宝宝每个人都看到了什么?让宝宝也参与,宝宝坐在卡片的一面,让他说出另一面的人看到了什么?把一个箱子底部贴一幅画,其他人问,“宝宝,给我看看那个贴画。”宝宝需要把箱子倾斜,露出图画给别人看。上面两个实验虽然是一些简单的任务,可是如果幼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其他经典的心理理论实验准备两份不同的食物,让宝宝分给其他的两个人A和B。A表示出对其中的一种食物非常喜欢,而对另外一种食物很讨厌。B表现出和A完全相反的喜好。然后,A和B同时向宝宝伸手索取食物,看宝宝能否根据别人的喜好(意愿)分给相应的人相应的食物。注意,在这个过程中,A和B不能使用语言,只通过表情来表示。给宝宝一个蜡笔盒,让他猜猜里面装了什么,结果打开里面装了一个电池。问宝宝,之前你以为里面是什么?结果打开一看,里面却不是蜡笔,对不对?然后建议宝宝把这个蜡笔盒拿给另外一个人,并让他预期以下另外一个在打开盒子以前会认为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对儿童心理理论实验的总结心理理论实验是为了测验儿童对信念,尤其是错误信念的理解,这就需要儿童将错误信念归于他人,而为了说明儿童能把信念归于他人,就必须表明他们归于他人的信念不同于自己的信念。实验程序一般设计为:安排一种情境使儿童的信念是真实的,而他人的信念是错误的,然后,询问儿童他人将会怎样想或做。如果儿童能认识到他人将会基于自己的错误信念来行动的话,我们就会得出结论:儿童能够把信念归于他人,也就是具有了心理理论。什么是心理理论这种能够意识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可能不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称为“心理理论”。通过研究发现,4岁是一个心理理论建立的关键年龄,儿童到了4岁左右已经初步建立起对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理解和预知。儿童不仅可以观察到
本文标题:第六专题 儿童自我了解与社会理解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2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