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时间,事件1952年4月24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建立,这个系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为基础,会合了天津大学四个系以及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的师生力量,这是组建北京石油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7月初,石油总局向燃料工业部、教育部、人事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报告,请求在北京成立石油学院,周恩来总理对此肯定。1952年11月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文批准成立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9月上旬,石油钻采系、石油炼制系、石油机械系成立。1953年9月12日,中共北京石油学院总支委员会建立,贾皞任临时总支书记。临时总支委员会下设三个支部:教师支部、行政支部和学生支部。1953年10月1日,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京办(53)字第13472号通知:北京石油学院经长期筹备工作,今日正式成立,并经中央燃料工业部报请中央高等教育部备案。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千余名师生汇集在半是田野半是工地的校园里参加典礼。1954年9月26日,北京石油学院报创刊1955年5月9日,学院成立摩托车学习训练班,这个摩托班参加了后来的天安门国庆游行。1955年9月初,自1955年下学期起开设石油矿场地球物理专业,除了招收新生外,还由北京地质学院转来140余名学生,成立地球物理专业的二、三年级班次。同时,西北工学院的钻采系、炼制系的三、四年级学生150余名转入北京石油学院学习。1956年2月15日,炼制系、机械系、钻采系、地质系党总支成立。总支书记分别为黄圣伦、陈大白、漆文远和吴麟祥。1956年3月8日,工业经济系成立,申松昌任系主任。1956年3月10日,学院召开学生“三好”积极分子大会,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和科学家茅以昇教授亲临大会讲话。1956年4月21日,北京石油学院召开第一次科学报告会。1956年4月28日,中国大学体育协会北京石油学院理事会成立,设有劳役制部、运动竞赛部、宣传鼓动部及国防体育部四个部,负责学生中的体育工作及国防体育的训练。1956年7月30日,西北工学院采油专业120名学生转来我院,跟随我院1956-1957学年度钻井、采油二年级一起学习,其中编入钻井63人,编入采油57人,另有北京地质学院金属和煤田地质专业120人转来我院,编入石油地质专业学习。1956年9月6日,中国民主同盟北京石油学院支部成立。1956年9月20日,学术委员会成立,旨在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全院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阎子元任主席。首次会议讨论我国人造石油工业发展前途。1956年10月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在首都机场和北京石油学院同学交谈并合影。1956年10月7日,九三学社北京分社石油学院支社成立。1957年3月16日,学校建立全国第一个油田开发电模型实验室,除用于教学和科研外,将作为我国油田合理开发方案的制定等工作。1957年5月24日,国务院第49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阎子元为北京石油学院院长,张定一、孙卓夫、曹本熹为副院长。1957年9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议批准:闫子元同志任北京石油学院党委书记;张定一、孙卓夫、贾皞、李风同志任党委副书记。1957年12月17日,朱德副主席给学院大学生回信,嘱咐同学们要以高度的热情和毅力,把祖国的石油资源开发出来。他勉励大学生以艰苦奋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承担起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变为富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的伟大任务。1958年5月16日,学校举行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誓师大会,2700名师生员工在13个昼夜中,完成了7万余方的土方和卸料,多个团队受到表彰。1958年6月8日,陈毅副总理勉励学院师生:“好好学习石油科学、学点儿文学,一定要把祖国建设好”。1958年7月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来院演出。1958年8月26日,机械系研究生陈建存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动胀管器,该装置广泛应用在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车、造船工业和原子能动力工业中。1958年11月27日,学校组成了由钻井、采油、地质、物探、矿机、炼制等专业百余名师生组成的一个科学研究站开赴川东龙女,参加石油工业史上著名的川中石油大会战。1958年12月13日,学院红专大学开学,红专大学招收在职的行政干部和教师为学员,下设政治系、计划管理系、生活服务系、石油系及文化教育班。红专大学旨在担负把教职工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1959年2月28日,石油工业部批准我院第-届院务委员会29位委员人选。闫子元同志任院务委员会主席;张定一、孙卓夫、曹本熹任副主席。1959年5月7日,石油工业部批准我院金工厂更名为“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机械厂”。1959年9月末,《北京石油学院学报》创刊号于国庆节前夕出版(石油化工部分)。1959年10月1日,3000名师生员工参加建国十周年天安门游行,接收毛主席的检阅,此外700同学组成的体育方队代表祖国的足球运动员参加了天安门游行。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决定北京石油学院等44所院校新增为全国重点高校,加上第一批的20所重点院校,当时全国共有64所重点院校。1961年4月4日,学院决定炼制系增设有机合成工程和工程化学两个专业。1961年4月12日,根据石油工业部党组的指示,我院有七个专业三个年级的700名学生和25名教师分三批前往松辽油田参观石油大会战,时间为半年。1961年6月14日,石油地质系更名为石油勘探系。石油钻采系更名为石油开发系。成立石油机电系。成立石油建设与经营系1962年8月23日,石油机电系系名恢复为石油机械系。1963年10月18日,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来校作报告,关于学校科研工作他指出,要选择人才、要有器材、要有教材,减轻科学工作者的杂事。1963年12月12日,中央组织部批准刘长亮同志任北京石油学院党委书记。1964年2月20日,学院成立基础课教研室,并通过《北京石油学院学生学习纪律暂行规定》。1964年4月初,学院发出“远学大庆、近学测井”的号召。1964年5月初,我院完成的“水套加热炉”、“扩散泵油”、“加热炉胀管器”在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1964年5月,学院的“测井电模型”和“大庆原油在管路中的结蜡规律研究”两项科研成果在石油部勘探与开发技术座谈会上获奖。1965年5月13日,院党委决定成立校刊编辑室,编印《北京石油学院简讯》。在《简讯》之前编印的是宣传交流材料《情况反映》。1965年8月初,贾皞任北京石油学院代院长。1965年12月8日,院党委成立政治部,刘永昌为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统战部、保卫处、武装部,受党委委托,政治部指导院工会、共青团的日常工作。1965年12月9日,学院正式宣布迁校东营。1966年1月27日,学院成立建校委员会,代院长贾皞为主任,并安排师生分别赴大庆、山东建校。1966年4月下旬,学院分别成立了大庆建校指挥部、胜利建校指挥部、搬家指挥部和教学改革指挥部。1969年1月30日,北京石油学院向石油部送交了《关于北京石油学院在哪里办学的问题的报告》。1969年10月21日,石油部军管会向北京石油学院下达了迁校东营的命令。1970年2月3日,北京石油学院提出筹建校办电子仪表厂、石油机械厂和小型炼油厂。1970年3月19日,学院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70年10月1日,作为炼油、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3个专业的三结合基地的年处理原油一万吨的小炼厂破土动工。1972年7月1-2日,学院建立第一批教研室,包括:勘探系2个,开发系2个,炼制系3个,机械系8个,基础处4个。1975年4月下旬,全院近30个专业年级2000多名师生统统走出校门,到厂矿现场“开门办学”1977年7月中旬,焦万海兼任华东石油学院党的核心组组长、院长。1977年10月初,学校恢复基础课教学处,下设体育、外语、数学、物理、电工5个教研室。1978年2月中旬,学院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校,全国共有88所高校获此殊荣,学院决定从1978年起,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3月上旬,文革后恢复统一考试招生的第一批新生(77级)共783人入学。这些学生分布在勘探系、开发系、炼制系、机械系和基础处的11个专业和4个师资班,学制4年。这11个专业分别是地质、物探、测井、钻井、采油、炼油、化工、矿机、化机、储运、化工自动化,4个师资班分别是数学班、物理班、力学班、电子学班。1978年3月18日,九个科研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1978年5月2日,重新组建成立自动化系。1979年12月19日,中组部发文批准陈宾、赵炎、杨光华等同志的任职,陈宾兼任党委第一书记,赵炎任党委书记,杨光华任院长。1980年3月13日,华东石油学院党委正式成立,院党委由陈宾同志兼任第一书记,赵炎同志任书记,杨光华、刘应元同志任副书记,乔聚星、尹建华、陈树基、华泽澎等同志任常委。1981年2月上旬,石油工业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华东石油学院建立勘探开发培训中心。1981年3月10日,党委决定建立政治思想教育研究室,下设伦理学、政策、自然辩证法等三个研究组。1981年6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石油部于6月22日正式联合下文,批准华东石油学院在原北京石油学院校址内建立北京研究生部。文件规定,研究生部在校生规模为400人,教职工300人,设置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油田开发工程、石油机械工程、石油储运、石油加工工程、石油化工、石油生产自动化及石油管理工程9个专业。1981年9月10日,我院北京研究生部招收第一批研究生。1981年9月中旬,学院增设石油管理工程本科专业,首次招生30名。1981年10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石油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油气田开发工程、石油机械工程、石油储运工程、石油加工工程、应用化学(固体燃料化学、石油化学)等七个学科、专业为硕士授予单位1982年2月20日,北京研究生部举行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1982年12月25日,石油经济管理工程系成立。1983年4月上旬,石油工程管理系成立1984年6月18日,石油部副部长李敬、教育司司长王者春宣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我校新领导班子的任职通知。华泽澎任党委书记,杨光华任院长,刘应元任党委副书记,张炳林、方华灿、尹建华、胡湘炯任副院长,朱亚杰任顾问。1984年9月13日,计算机科学系和社会科学系成立。1984年10月28日,学院学生通讯社成立。1984年11月2日,11月2日——5日“当代保尔”张海迪来校,参观了图书馆、勘探馆、炼厂,并作报告。与大家畅谈学习、理想等话题,其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师生中引起极大反响。1984年11月24日,大学生“海燕诗社”恢复,海燕诗社成立于1956年,当时郭沫若同志为诗社题名1984年12月下旬,高泉来校作画《春潮戏鸥》《金秋夕照》《长城》1985年1月下旬,我校建立全国石油高等教育函授部,并成为全国石油高等函授教育网主体,该网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函授网之一。当年函授部14个专业共招生1777人。1985年2月中旬,水库定名“荟萃园”1985年5月下旬,著名作家丁玲为我校题词1985年11月,爱因斯坦雕像落成1985年12月6日,国务委员康世恩邀请我校部分教师、党政负责同志和学生代表座谈,康世恩同志勉励广大师生励志创办一流大学。石油部部长王涛、副部长李敬、胜利油田党委书记李晔等同志参加了座谈。1986年4月17日,全国石油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杨光华院长代表华东石油学院出席并在大会上发言。1986年5月15日,我校有五项科研成果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奖,油田注水多级离心泵导叶轮过流部件研究、深井磷化树脂类泥浆、濮临线原油热处理管输工业生产的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优选参数钻井技术、裂化催化剂再生反应动力学规律及再生反应热效应的研究获科技攻关进步奖。1986年11月13日,罗纬、任韶然等三同志取得国家专利局签署的我院第一份发明专利证书,名称为《一种具有螺旋槽止推轴承的牙轮钻头》。1987年6月5日,在国家环境保护委
本文标题:大事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1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