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42015学年五中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联系电话:826188991北京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三语文(2014.11)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出题人高三备课组复核人赵彤教研组长李峰(本试卷共9页,共150分。请看清题号,务必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个喧嚣的白日之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明月。它有时是小楼绮.(qí)窗外的一弯新钩,有时是关山大漠里的新磨飞镜。它是李白、杜甫、柳永、苏轼们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在它的光影里,时间的甲【界限/界线】模糊了,生命的有限性也消失了,它以如水的清凉涤荡去我们心中的尘埃,使世界在夜色里回归到无限的澄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当现代文明点亮了满城灯火的时候,我们开始习惯于用矫.(jiáo)情、放纵和沉沦来装饰我们的夜晚。生命被层层遮庇..,皎洁的月光在我们的心中渐渐乙【暗淡/黯淡】了。我们难以仅凭着朦胧..的一帘幽梦....,来认取那十里柔情。对那些吉光片羽....的意象、优雅灵动的韵律、精致微妙的修辞,我们似乎有些迟钝了。“a”,那是一个神秘的沉默,是我们无言相对的尴尬和惶恐..。也许,期望从繁华的满城灯火中,清晰地再现出月落乌啼、江枫鱼火....的图景,本身就是一种痴心枉...想.吧。但当我们面对着浩缈..星空中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沉潜.(qián)在历史和人心深处的感动,会被再一次激活,我们就重新踏上那条或是逍遥或是凄凉的超越之旅,接受这个优雅的传统的洗礼。“b”,是的,那一轮浸润过唐宋风流的月,正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c”,以短暂的生命去丙【体悟/体会】永恒,注定了是一种精神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联系电话:826188992冒险。我们相信,“掬水月在手”,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抔.(pó),但却可以跨越唐宋,领悟到“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无限境界。(节选自过常宝《依然旧时明月》,有删改)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绮(qí)窗惶恐浩缈B.矫(jiáo)情遮庇朦胧C.沉潜.(qián)一帘幽梦吉光片羽D.一抔(pó)痴心枉想江枫鱼火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界线暗淡体悟B.界限黯淡体悟C.界限暗淡体会D.界线黯淡体会3.在文中abc三处填入下列诗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A.②①③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①②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头望明月”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体诗《静夜思》,此诗描写了夜晚诗人抬头望月所感。学者对首字争议颇大,一说“床”指井上围栏。B.“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南宋词人姜夔《扬州慢》中的名句,化用了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C.“今人不见古时月”出自李白《把酒问月》一诗。诗中起笔“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其立意上承屈原《天问》,下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唐代诗人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便是其中颇具哲理意味的句子。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B.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C.工程已接近尾声,指挥部要求大家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再接再厉,为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联系电话:826188993D.那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就在我们学校的体育场举行,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先找了个好座位。6.下列日常用语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小妹妹,请问你贵庚?B.对不起,关于这件事情,我无可奉告。C.令弟年龄还小,说话有不当之处还望您海涵。D.这篇文章写得挺好,我就不帮你斧正了。7.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B.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C.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D.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8.“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有些诗句虽无“竹”字,却写出了“竹”之形景,下列不具有这一意象特点的是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B.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C.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D.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至于皂隶者,其爵禄、奉养、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故《易》曰“以财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此之谓也。《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联系电话:826188994习,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及周室衰,礼法堕。桓、文之后,礼义大坏,国异政,家殊俗。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礼义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取材于班固《汉书·货殖传》)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不得僭.大僭:超越本分B.故上下序.而民志定序:先后顺序C.甘其食而美.其服美:认为……美D.工作亡.用之器亡:通“无”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所以..养生送终之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莫.大乎圣人莫.辞更坐弹一曲C.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非其所习,不相.入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11.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于是(先王)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B.子弟之学(虽)不劳而能C.是以(国君)欲寡而事节D.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于)一世之间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先王的制度中,对君王及百姓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能逾越。B.《易经》中认为,应当依靠财物辅助自然规律的运行,来引导制约百姓。C.《管子》说,古代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得混居,没有异常情况不得迁徙。D.夏商周三代不需采用严酷的政治而使国家安定的大概原因是让百姓重仁义、有廉耻。13.文中“及周室衰,礼法堕。桓、文之后,礼义大坏,国异政,家殊俗。”意思是到周王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联系电话:826188995室衰微时,礼法被破坏。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彻底破坏,各国的政治不同,各家族的风气差别很大。作者认为周王室衰微后,礼法遭到破坏,社会风气败坏,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14.为下面一段文字中,划线句子点断。(5分)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9分)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大散关就在此地,诗人曾在这里驻守。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登临北城楼扶杖远眺的形象,下句展现了诗人见西风卷地而触目伤怀的情景。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远地看见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两行南飞的鸿雁把秋意带到了诗人日夜怀念的杜陵。C.颈联以形传神,“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烦乱不安又怅然无奈的情绪。D.全诗感情深沉,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②虽壮志未酬,但雄心犹在;虽报国无门,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情怀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下列诗句同样表达陆游这种情怀的两项是(2分)A.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联系电话:826188996B.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E.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③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字运用的妙处。(4分)16.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8道题)。(8分)①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滕王阁序》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③陛下亦宜自谋,,察纳雅言。《出师表》④,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师说》⑥怀良辰以孤往,。《归去来兮辞》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⑧,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⑨,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联系电话:826188997化之父”。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本文标题:20142015学年五中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2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