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重点全记录
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展矣君子。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2)介词宾语例乃入见,曰:何以战?吾谁与为亲?许子奚为不自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比较严格。例外:《论语·子张》:“子夏云何?”2、“如何”、“何如”问题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因此,“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合在了一起。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相似结构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先生助之奈何?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3、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作状语的辨别(1)注意动词谓语后面有无其他的宾语①皆曰:“安有此理?”②或向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③姜氏欲之,焉辟害?④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⑤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⑥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⑦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朞年?⑧许子奚为不自织?⑨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⑩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2)认清句中充当谓语的词语性质太后问:“侍中何少?”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在“何……之有”的格式中,“何”字和名词一起构成偏正结构作动词“有”的宾语对日:“姜氏何餍之有!”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4)疑问代在句词中是充当状语、还是宾语,有时还得照顾习惯的说法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就是句子里含有否定词的句子。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不、毋、未、莫、无、勿、弗、非、否1、语法条件:a.句子是否定句;b.宾语是代词父母之不我爱。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2、常见句式(1)“不”字句居则曰:“不吾知也。”乱世恶善,不此听也。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子不我思,岂无他人?(2)“未”字句邻国未吾亲也。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晋国之命,未是有也。(3)“毋”字句毋吾以也。毋是剪弃。我无尔诈,尔无我虞。(4)“莫”字句莫余毒也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注意:带有否定副词“弗”、“勿”、“非”和动词“无”的否定句,一般没有前置的情况例外: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已不严格有事而不告我。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汉代以后的仿古例: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不余欺也。(三)宾语用代词“之”、“是”复指而前置1、定义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我们一般称之为“复指提宾”。秉国之均,四方是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寡君其罪之恐,敢于知鲁国之难?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宋何罪之有?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康公我之自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比较: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2、“惟(唯)……是(之)……”形式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父母唯其疾之忧。注意:此格式的前置宾语若是代词则只能用“之”复指“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也。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3、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是之谓政令行。此之谓不朽。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附录:“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注意:在古汉语中,还有一种貌似复指提宾的格式。子曰:“德之不惰,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四)一般强调性宾语前置1、动词的宾语前置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介词的宾语前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四、古汉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词序(一)古今表示行为数量的差异(二)基本类型1、数词直接加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的方法)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数词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仿古例:臣常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巡问:“吾于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五、定语后置(一)数量定语后置吏二缚一人诣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二)修饰定语后置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六、介宾倒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定要前置。(略)(二)有复指代词“之”“是”作标志的句子,介词的宾语必定提前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三)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四)介词“以”的宾语强调提前蛹以为母,蛾以为父。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同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即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日食饮得无衰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按照谓语性质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包括着眼于谓语的组织形式和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两种。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我们在从谓语性质上来考察句子的时候,还是采取了从语法意义上来分类的方法。即:我们在讲古汉语单句时,是把它分成了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这三类。判断句是指名词性(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谓语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一、古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比较(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1、不用判断词“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直接作谓语,靠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荀卿,赵人。2、句中常出现“者”、“也”“者”是代词,用在主语后面,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能舒缓语气;“也”是语气词,用在句尾,表达判断语气。陈胜者,阳城人也。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肯定形式无“者”、“也”句(基本形式)夫鲁,齐晋之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有“者”句陈轸者,游说之士。兵者,不祥之器。有“也”句张骞,汉中人也。王,人君也。有“者”、“也”句(完美形式)陈胜者,阳城人也。南冥者,天池也。2、否定形式楚虽大,非吾族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今者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注意:“非”字虽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这个“非”决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否定副词。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当是时,臣唯知韩信,非知陛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关于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有四点值得注意第一、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常用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物件更加明白,有时也可不用。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受寡君,(是)寡君之愿也。第二、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第三、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此非君子之言。第四、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总结:A.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是”而是将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判断。B.现代汉语否定用“不”,古代汉语否定用“非”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是吾宝也。“是”与“此”的比较: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多指代的是前文的内容,当指代的内容减少时,其指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先秦时代,“是”不作判断词用例外:韩是魏之县也。此是何种也?“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此必是豫让也。此是家人言耳。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是是帚彗。“是”作为判断词在两汉以后广泛使用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仿古例:夫殷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复习笔记-重点全记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2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