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__班第__组编号___姓名___小组评价___课堂表现___老师评价___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预习自学】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3)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①政治上: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猖獗,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化3)贸易:取消;4)分配:实行普遍制和制4.、特点:它兼有“”和“”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也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1、背景:(1)连年战争,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概况:年,俄共(布)“”召开,《关于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3、内容:(1)农业:代替制。(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制,实行。4.实质:它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5、评价:A积极方面:(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B消极方面: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三、斯大林模式(1928-1991)1、背景:(1)政治形势:1922年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2)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的苏联生产力水平总体仍相对落后。2、斯大林模式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③农业方面:运动(集体农庄)3、特点: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4、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功绩:(1)经济:苏联迅速实现____。(2)政治:为_____________奠定物质基础。弊端:A。经济:1)片面发展____,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______提高缓慢;2)严重牺牲____利益,造成农业停滞不前。(3)否定____机制,经济效益低下,压制生产积极性。B.政治:体制日益僵化,成为______的重要原因。5.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疑难阐释】1.“斯大林模式”与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权)、一党制、终身制。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制、两党制。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工业化道路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制生产资料私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西方模式(英国)2.战时共产主义:①特点:A.适应战时需要,是“一切为了前线”的非常措施;B.具备共产主义某些特征,如余粮收归国有、配给制等。②实质: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3.“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经历了“计划经济”构想向“新经济政策”构想的转变。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即直接过渡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直接过渡”计划经济时期,:实行“计算和监督”,实现国有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废除土地私有制。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基于新经济政策实践基础上的建设社会主义构想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设想,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模式。列宁认为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俄国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分配。新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只是改变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这是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模式和方式上的改变。建国后我国未能借鉴列宁关于探索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更多的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结果走了弯路。列宁的探索对邓小平有很大的启发。邓小平认识到按照书本上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使中国社会主义退回到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斯大林为什么中止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等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理论认识出现误区。受帝国主义封锁包围的情况下苏共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苏联工业比较落后,在新的领导人斯大林看来,要防止帝国主义侵略必须要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实现工业化,所以苏联整体的政策不得不变化了。【预习自测】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2.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从本质上讲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②这种体制有严重缺点和弊端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4.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5.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布局不合理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各地出现农业集体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的推动和压力B.对粮食需求的增长C.农民自愿、自动加入集体农庄D.“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推动7.苏联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自由竞争C、高度集中D、国民经济协调发展8.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9.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④没有从发展、辩证的角度来看问题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0.列宁说:“在苏联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对列宁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有①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②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③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④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照搬资本主义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11.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征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12.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合作探究】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卷四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选集》卷四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说的?(2分)(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除了战争需要外,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还有什么?材料二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何发生矛盾?(4分)(3)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4分)(4)材料四的“再后退”要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退”所取得的成效。(2分)(6)通过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坚持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2分)【我的疑问】【我的知识树】20课答案【问题引导】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预习自测】1——5.BDCCB6——10.DACDD,11、12CB【合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9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