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挤管工艺中的配模系数的应用
挤管工艺中的配模系数的应用选自《电线电缆模具设计》美国杜邦公司于1973年提出了拉伸平衡度的概念,也就是配模系数,用符合K表示。所谓拉伸平衡度即在挤管式模具设计中,要求外模内径(D大)与电线护套(或绝缘)外径(d大)之比大于或等于模芯/内模的承径部份外径(D小)与电线线芯或缆芯的外径(d小)之比值。如下图:图1挤管式模具挤出原理从图1可以看出,挤管式挤出可以看作在模芯模套出口处有一个环状塑料层(图中AB与MN组成),经过一定的拉伸包在电线的线芯上面。如果同有拉伸,在挤出过程中AB移到A3B3点,挤出的料流就形成一个空管。在实际生产时,因芯线速度大于料流挤出速度而形成拉伸,料流出口处形成一个圆锥。因为电缆芯线的存在,料流从B点移动到B1或B2后与芯线吻合,这时A点移动到A1或A2点,料流包复在芯线上,A1B1与A2B2就成为芯线上的护套层的厚度,这样的拉伸就成为平衡拉伸。,在同一付模具中,对同一根芯线,如果实现平衡拉伸,即A与B一直都在垂直GO2轴的平面上,不发生错位移动的话,不管牵引速度的快与慢,其A1B1等于A2B2,即包复在芯线上的厚度是一样的。因此挤出式挤出实际上是塑料从一个大环拉伸成一个小环的过程。ABGNMOD小d小d大A1B1G1N1M1图2配模系数K原理图ABGNMB1A1B2A2O1O2A3B3D大D小d大d小从图2中看出,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原理,则BG/B1G1=OG/OG1AG/A1G1=PG/OG1,即得BG/B1G1=AG/A1G1(1)从(1)式可以看出,不管OG距离是大还是小(即线速度是快还是慢,或拉伸是大还是小),上式均成立。根据2BG=D小2AG=D大,2B1G1=d小2A1G1=d大代入上式,即得D小/d小=D大/d大(2)由(2)式移项可得d大=D大*d小/D小(3)由(3)式可以看出,即实现平衡拉伸,不发生料流层间错位时电缆外径大小只决定于模具尺寸及缆芯外径,与生产速度即O点位置无关。由(2)式移项可得(D大/d大)/(D小/d小)=1这就是实现平衡拉伸的条件,即在模具中厚度AB的环,经过拉伸成厚度A1B1的环,正好包在电线线芯上,B1点正好与线芯表面吻合,A1B1即为所需护套厚度,A1M1即为所需护套外径。这是理想情况,但在实际生产中外模内径D大可以大于或小于实际求出的值,因此,令K=(D大/d大)/(D小/d小)(4)K值即为配模系数,K1时,紧包;K=1时,平衡拉伸;K1时,松包K1时紧包状态分析如下图ABOA1E1EFGE2F2图3配模系数K1分析图从(4)式中看出,当增大外模内径D大及缆芯外径d小时,或者模芯/内模承径部份尺寸D小和线缆护套外径d大减小时,K1.假设挤出时选用较大的外模,即上图的A点移到A1点,这时K值大于1,成为不平衡拉伸。若要继续保持平衡拉伸,则只有增加护套厚度由E点增大到E1点。也就是外模增大后,挤出电缆变粗。如果用了大直径的外模,而要求线缆的外径不变,厚度保持在EF值,那么在实际生产中采用提高牵引速度(线速度)的方式,使料流发生错位,也就是料流A1B挤出拉伸到E1F位置时,F点已与芯线表面接触,这时由于线速度增加,F点随着芯线一起快速移到F2位置,而E1点移动较慢,沿着延线移动到了E2的位置,E2点与F2点的连线不垂直于OG的同一平面,发生了层间错位,从而保证E2F2的厚度等于EF的厚度。因此K1,则线缆生产速度快,塑料经过一定的拉伸与芯线包得紧密,且机械强度提高。在实际生产中,通常取K等于1.05~1.20。K1时松包状态分析ABOEFGF2E2F1图4配模系数K1分析图图4中AB为模芯外径与外模内径之间的距离,即离开模口时料流的厚度。EF为挤出线缆所需的护套厚度。FG为缆芯半径,F1G为变细后的缆芯半径。假设设计出现偏差或成缆后缆芯的变细,即由FG变成F1G,而其它参数不变,则K1。在押出过程中,料流由AB拉伸到EF位置时,F点没有接触到缆芯表面,如果在此位置进水槽冷却的话,塑料与缆芯之间存在空隙,形成了松包。如果不进行冷却,待F点到F2点,则AB拉伸到了E2F2位置,则护套变薄,电缆外径变小,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在外模设计中,有意增大内径(D大)增加,使K1,万一发生缆芯变细时,也有一个补偿的余地,不会发生成品外径变细或塑料包得不紧的现像。总结:1.当设计时选择外模不够大或缆芯比理论值小时,易造成挤管松套,芯线可以在护套内往返拉动;2.当押出机手不按照工艺卡选用偏大的内模或偏小的外模时,同样易造成松套,芯线可以在护套内往返拉动;3.当押出成品后芯线太松,可以适当加大外模尺寸,同时冷却水应该适当后移。
本文标题:挤管工艺中的配模系数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9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