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分析与思考
1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分析与思考“创业”这个词,当你下定决心去实践时,它的形状是方正的,你说它的口气都带着三分自信七分雄心;但当你真正实践时,它的形状又是圆滑的,让你觉得难以把握甚至有些稍纵即逝。但这丝毫不影响年轻人的热情,他们不甘平淡,他们锐意进取,他们要将智慧的灵光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一、国内外大学生的创业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生就开始了创业,世界著名的一些公司如微软、雅虎等最初都是大学生创业公司,比尔·盖茨、杨志远等都是非常成功的辍学创业者。据有关资料显示,1977年美国仅有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至1999年,达到1100所左右,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美国大学生创业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今美国财富中超过95%是在1980年后创造出来的。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就开展了“JointInnovativeProjectonEducationforPromotingtheEnterpriseCompetenciesofchildrenandYouth”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印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该项目国家之一,1990年下半年由原国家教委牵头成立该项目的协调组,并以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辽宁省为项目单位。各项目省、市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推出了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3年4月,江苏省“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验”课题组推出的《创业教育系列丛书》(主编为毛家瑞)。该丛书中的《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彭钢著)和《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马维娜、张鸿兵著),集中总结和反映了实践探索过程中的主要理论问题。但从该项目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来看,主要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三大领域,研究的对象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初、高中阶段学生和刚刚离校的青少年为主。自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首次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后,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扩大为全国性赛事,并于当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这次竞赛,创造了第1个大学生创业公司——“视美乐”公司。2002年4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京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并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现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9所高校列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从此,在我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纷纷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国家也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2005年12月22日,广东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令学生一出校门就有能力直接创办经济实体当老板。学院院长冯海志表示,这是学校贯彻教育部“鼓励学生创业”政策、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新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了原来职校学生先读书-毕业后给老板打工-学习了经验后再另立门户当老板的“三段论”旧模式,改为边读书边实践,然后一毕业就能独立创业的“两步走”。无独有偶,2006年4月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浙江湖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教育成就“零”适应期《大学生当老板》的事迹。两校的思路和做法不谋而合,大学生创业由社会转进校园,在校内开辟特色创业公司,通过设立“仿真+全真”模式的实践基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从此,一场校内创业大战拉开了帷幕。二﹑大学生创业的利弊分析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创业?是支持,是反对,抑或顺其自然?学生创业遭到的挫这都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做些探讨,因此,我们又必须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的价值评判。首先,大学生创业存在如下几点弊端:2第一,创业对学生学业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在校大学生还生长在家庭的摇篮中,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还未具备创业的心理条件;学生所学的知识仅限于课堂,社会关系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可想而知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多;很多大学生看到的都是著名人物的成功例子,自然把创业理想化;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第二,创业对校园文化形成不良冲击。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正确引导,都难以绝对防止浮夸与鼓噪之风刮进了校园圣地。其直接后果是使原本踏实本分的青年学生被煽动得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似乎艰苦的基础知识学习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经济、高科技发展的最大桎梏,努力学习成为一种过时的说教,唯有创业才是自我实现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创业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使得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思想泛滥成灾,使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第三,鼓励学生创业需要付出成本。首先,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因此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就要改革相应的制度、规则以与之相适应,而任何改革都需要付出成本。其次,鼓励学生创业必然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第四,学生创业风险较大。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市场运营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操作经验,加上很多学生眼高手低、急躁冒进、异想天开、盲目自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对于许多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学生,创业失败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秩序也必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看到学生创业的弊端,其目的是为了对之进行更全面的分析,而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其存在意义的理由,因为其裨益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学生创业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它所激发的不仅仅是老板梦、致富梦,更是青年学子们在学习中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蓬勃的朝气,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面提高和磨练大学生面对社会、面对挫折困难、面对商业操作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大课堂。第二,学生创业促进知识成果向生产力转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5%-6%,而发达国家则高达50%-60%。造成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是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一鸿沟的形成有双方的原因,企业吸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能力严重不足,技术成果寻求市场困难重重,科研成果产品化的关键环节欠佳,企业无法直接使用。而正由于传统的技术产业化模式的困境,才使创业成为可能。学生创业往往具有对新发明新创造最旺盛的活力、对高新科技最敏锐的触觉、以及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而这些正是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因此,优秀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创新,通过周密的商业计划吸引到投资,从而迈向创业成功之途。创业是时代发展对于产业模式调整的要求所产生的必然现象。第三,学生创业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学生创业潮中涌现出许多在技术上领先的企业,据统计,至2000年下半年,清华学生创业圈内人士大约为500人,占清华学生总数的2%左右。但就是这2%学生,在1999年创造了大约总和为8000万元的价值,2000年上半年学生创业公司的总价值已超过2亿元。第四,鼓励学生创业从总体上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为了通过这一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创业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年轻灵活,充满激情、创造力强的优势。这些创业经验还会为以后的就业提供优势。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但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很大距离,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通过创业,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外面的世界,提早接触社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第五,学生创业会壮大私营企业队伍,还将改善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结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改革开放20年来成长起来的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学生创业的迅猛发展将大大改变这一现状,这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将产生何等影响现在来说尚为时过早,应当创造机会磨练自己,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影响将是重大且积极的。第六,学生创业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国教育体制仍是行政性的垄断性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闭门造车、关门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创业的潮流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呼唤用新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来培养人才和进行高校教改,对推动科研市场化、教育产业化有深远的意义。这些也给大学的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3第七,部分生活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创业来完成学业。我国自1997年之后,大学全部实行并轨招生,尤其是1999年高效大规模扩招之后,学费亦大幅度增加,每个大学生要完成学业,每年均需付出数万元费用。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鼓励学生创业,可以引导这部分学生用知识和劳动来解决这一问题,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负担。第八,学生创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学生自己创业,如获成功,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又可为其它学生就业创造机会。综上所述,学生创业的弊端是不容忽视的,但有些并非不能避免,或至少减少其发生的机率,既然是利大于弊,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当具备:创意+激情+运气+关系资源+努力+团队+理性=成功!因此清除有碍其发展的因素,创设保障其发展的环境,就成为必要。目前,大学生创业还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知识限制。创业计划大赛中,评委发现许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缺乏;二是缺乏经验。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三是心态问题。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还要有责任感,要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四是创新能力薄弱。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创业能力缺乏。五是资金问题。表现在急于得到资金,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另外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地使用,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每一轮融资中的投资者都将影响后续融资的可行性和价值评估。因此,对于尚处早期的校内创业公司来说,应引入一些真正有实力、能提供增值性服务、与创业者理念统一的投资者,哪怕要暂时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三、对大学生创业的理性思考自主创业,是一个体现人生智慧,激发财富梦想,触动悲喜情怀的话题,是人生历程链条上深深烙印的密码。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成就事业的理想,同时大学生创业需要有理论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具体指导。(一)创业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没有比尔·盖茨创建微软,很难想象美国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会有今天的技术实力。没有艾德斯坦创建诺基亚,没有诺基亚公司的创业活动,很难想象芬兰能在全球数字通讯技术领域独占鳌头。同样,没有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人创建松下、索尼,没有这些企业的创业活动,也很难想象日本在电子产品领域有如今的技术优势。不少人把创业等同于创建新企业,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业精神是创新的源泉。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是开创新事业。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需要运用创业精神开展目前的工作,这是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前提。(二)创业是为了什么人们的创业活动大致分为两类:机会拉动型和生存拉动型。机会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而生存型
本文标题: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分析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0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