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纳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第一部分校本课程内容:一、一般项目课程名称:《三字经》《弟子规》授课对象: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五年级《弟子规》《三字经》既有道德典范人物榜样的力量,又能吸取许多人文历史知识精华,体会中华文学的博大精深,加深学生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同时又感受到时代精神。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社会人心、熏陶学生品质的作用。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用一千多字涵盖了自然界、社会及中国古代人文与历史的基本知识,通过“读千年美文”,引导学生“做少年君子”,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精神。它又是我们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适应低年级学生心智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了教学面,生动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训练。因此,开设了《三字经》课程,就是意在发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民族道德意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国学、用国学的意识,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弟子规》的情感教育旨在优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质。《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入则孝”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向度。其中“入则孝”体现的是感恩教育“出则悌”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感恩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德目,是未成年人思想伦理道德形成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今出现的物欲横流,情谊淡泊,六亲不认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感恩与孝道的传统美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基本情感素质,对促进人际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和谐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课程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校将《三字经》《弟子规》作为本校校本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经典文化熏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孩子从小与经典为伍,与圣贤对话,启智求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四、课程纲要的设计思路《三字经》校本课程纲要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概述《三字经》课程设置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课外阅读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叙述了《三字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说明,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体现的是学生在《三字经》诵读活动中,确定内容,明确方法,了解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三字经》诵读活动中,丰富知识,获得人生启迪。《弟子规》总共有七个问题来阐述,下面虽对此分别有广说,但这里先略作解释:第一是“孝”。在古代,尤其是汉族人,对孝的重视程度很高。所谓“百善孝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一个孩子孝顺与否,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第二讲“悌”,就是友爱兄弟姊妹。孝字,上是“老”、下是“子”,意为子女理应顶戴父母;而悌字,是“心”旁边加“弟”,是说哥哥心中要有弟弟,这是象形字的一种表示。所以,悌就是要关爱兄弟姐妹。第三讲“谨”,指所作所为小心翼翼、认真对待,这也是佛教讲的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所以,做任何事不要任意妄为、敷衍了事,而应该认真谨慎。第四是“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不虚伪狡诈,老老实实地去行持。第五是“泛爱众”,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对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类,皆以慈悲心一视同仁。类似于佛教中的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第六是“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仁人志士,或高僧大德、善知识。也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好老师。第七是“有余力,则学文”。除了上述六层内容以外,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学习其他有利于身心的知识。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一、总目标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具体目标1、能朗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诗句,形成诵读的兴趣和习惯;2、扩大生字量,以此为识字启蒙教材,积累更多的生字、词汇;3、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根据《三字经》《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教学方法,即“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记忆”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古人读经书的要求和方法是:“粗知文义”、“略通大义”。在教学方法上,以口授和诵读为主。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三字经》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加强诵读恰好发挥了学生记忆强的优势。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从小腹有诗书,在本国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2、“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三字经》校本课程所选内容,皆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其内涵丰富,它蕴含着古人的大智大德,如何让学生破译文章的宏旨要义是教学的难点。小故事中含有大智慧,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精典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故事化”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3、“生活化”是指《三字经》《弟子规》校本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更好的生活,让生命更有价值。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中可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使《三字经》《弟子规》生活化,让学生把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思想智慧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我欲仁,斯仁至矣”。四、评价建议1、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三字经》《弟子规》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3、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三字经》《弟子规》,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4、评价形式多样化,学生成果展示多样化。
本文标题: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9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