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军事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2011年11月军事理论期末考试重点前言1、军事是一切与战争和军队直接相关事项的总称。军事科学是反映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用以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准备和实施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科学中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2、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知识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第一章中国军事思想1、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2、军事思想的特点:深刻的实践性;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不断的创新性。3、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历代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兵学研究者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各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第一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产生时期1、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2、西周时,产生了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重要标志。3、夏、商、西周时期,军事指导思想上的基本类容是“天命观”。(二)成熟时期1、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三)丰富发展时期1、约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9世纪上半叶,即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朝前期等朝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时期。2、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一统的战争观;集中统一的建军观;长治久安的国防观;度德、量力、较智、竞技的制胜观。3、唐代初期,兵学兴盛,出现了一批兵书,且唐代兵学思想与其他思想进一步融合,使兵学理论更具有总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4、宋神宗时,颁布《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7本兵书,合称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其目的是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5、明朝最为杰出的兵书有戚继光所著的《纪校新书》和《练兵实纪》,以及茅元仪编撰的我国古代部头最大的兵学著作——《武备志》。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二、《孙子兵法》简介(一)军事巨著《孙子兵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二)《孙子兵法》十三篇简介1、《计》篇:(1)、开篇阐述“慎战”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明了战争的重要性)(2)、五个战略基本要素(五事):道、天、地、将、法(3)、七个战术基本要素(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4)“兵者,诡道也”——诡道十二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2、《作战》篇:(1)、思想一:在战略上必须速战速决,即“兵贵胜,不贵久”,以减轻战争给本国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2)、思想二:在后勤供应上“因粮于敌”。3、《谋攻》篇:(1)、提出了“全胜”思想,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主张协调处理好帅与国君的关系,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军事规律。4、《形》篇:(1)、“形”,原指事物的形体状态,此处意为形势、客观条件,指战争中敌我双方兵力数量多少、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和军队素质的优劣等。(2)、孙子主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打有把握之仗)(3)、提出“隐形”问题,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4)主张以绝对优势之“形”,胜敌于未萌,胜敌于易胜,胜敌于必然。(4)、篇末,孙子以“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作比喻,把胜兵进攻时锐不可当的声势形象地描绘出来,总结全篇,点名主题。5、《势》篇: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既需要“择人”,又需要“任势”。6、《虚实》篇:用兵的根本原则之一:“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样便能有效地“避实就虚”。7、《军争》篇:(1)、军争的基本原则:“以迂为直,以患为利”。(2)、基本方法:“治气”、“治心”、“治力”、“治变”8、《九变》篇:9、《行军》篇:指出治军原则:“令之以文,齐之以武”。10、《地形》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要求将帅全面运用自然与人事的一切条件去追求战争的胜利。11、《九地》篇:12、《火攻》篇:再次阐明孙子的“慎战”思想。孙子一再告诫人们:“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应“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这才是“安国全军之道”。13、《用间》篇:孙子强调战争中的“先知”,认为“先知”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但先知“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对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包括: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第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毛泽东的战争观与战争方法论(一)毛泽东的战争观: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战争本质极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1、战争的起源和根源:(1)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2)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充分说明:私有制是战争的起源,压迫者阶级、剥削者阶级是人类战争的真正根源。2、战争的本质和目的:为了取得或维护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认为:一方面,战争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现象,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战争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战争不仅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它还反作用于政治、推动政治。(2)战争与经济的关系:3、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1)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2)一切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谋求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保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4、战争的最终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途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社会永久的和平。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二)战争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战争规律确定自己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1、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2、着眼特点,着眼发展3、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第一,要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第二,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第三,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立足全局,照顾局部,把握重要关节三、毛泽东的人民军事思想(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性质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三)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敌军(四)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是人民军队的特殊标志。(五)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担负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三项任务(六)人民军队自觉的革命纪律四、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从性质上说,它是为人民利益而进行的战争;从基础和规模上说,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有广大群众的参加。(一)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毛泽东看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坚决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点。(二)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三)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配合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中心,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体化的斗争局面,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创建了人民战争总体战的思想理论。(四)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实行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三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人民自卫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实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二)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积极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犯之敌的防御;消极防御是单纯为了挡住敌人进攻的防御。毛泽东说:“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1、要把战略上的防御和战斗上的进攻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2、要适时地将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通过战略决战,夺取战争地最后胜利。3、要立足持久作战。4、坚持自卫的、后发制人的原则。(三)力求实现歼灭战(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五)三种作战形式密切配合、适时转换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六)慎重初战,执行有利决战初战是指战争或战役的第一仗。初战的三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局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七)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战争准备,是为进行战争而进行的全面准备,主要包括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两大方面。第一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新时期战争与和平理论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一是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是促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和紧迫任务。三是在和平与发展中,发展是和新问题2、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危险已然存在3、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邓小平关于它的思想)(1)提出了现代战争的发生机制已不能仅仅从社会或阶级属性中去寻找,更多地直接取决于各国的对外政策。(2)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侵略扩张地本质相同。(3)霸权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表现为国际事务中的“强权政治”。4、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经济合作”、“和平对话”等新办法(二)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时状态,真正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2、正确处理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邓小平从国家建设的全局出发,阐述了它)第一,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第二,国防建设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防建设的实质是国家安全问题,经济建设的实质是国家发展问题。第三,国防建设作为国家整体利益的一个内在需要,必须同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起来。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第一,提出国防建设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第二,建立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第三,发展国防工业要实行“军民兼容
本文标题:军事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0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