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
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①天台宗天台宗由隋朝高僧智顗所创立,因他曾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他本姓陈,河南人。他曾为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授戒。死后杨广依其遗愿,在天台山为他造寺,赐名国清寺。智顗以《法华经》为依据,宣扬“一心三观,三谛圆融”。(谛,真理。)他提出,事物都是因缘而生,故为假有(假谛);它们虚假不实,故为真空(空谛);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为中道(中谛)。人于心中同时悟此三者,称为“一心三观”。此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假、即空、即中,便是“三谛圆融”。这些都是对大乘教义的发展。②三论宗本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宗的《中论》等三部经典为基本教义,故称三论宗。开创者为隋代金陵人吉藏法师。此宗以真俗二谛为总纲,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因此是空幻不实的。但在世俗人看来则是真实存在的,此为俗谛;而佛家看来是空无实体,此为真谛。这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的,万物非有非无,此即为中道。“空”不等于虚无,“有”也只是假有。只有把真、俗二谛统一起来,才是中道。③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由唐代的玄奘法师所创立。因他常住慈恩寺,故此又名慈恩宗。本宗以印度大乘唯识宗教义为宗旨。玄奘本为河南人,姓陈,13岁出家。早年悉心钻研佛理,立志西行去印度取经。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到印度王舍城那烂陀寺修学佛法,受到全寺4千僧众的欢迎。他勤奋地向当时的佛教领袖戒贤法师学习,并且学习印度梵文。5年后,他到印度各地游学。历时4年,再回那烂陀寺。他为众僧宣讲《唯识抉择论》,沟通了大乘中观宗与唯识宗的分歧,并用梵文撰成《会宗论》,受到僧众的高度评价。还用梵文撰著《制恶见论》,对小乘佛教给予批判。后来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立大会,有18国(城邦国家)国王、各国僧众3千多人、那烂陀寺僧人1千余人、婆罗门及各派学者2千多人都来参加。大会以玄奘的上述两篇论文为目标,任人出难破驳。经过18天,竟无一人能提出一个字的改动。从此,玄奘受到大、小乘僧众的一致推崇。大乘尊他为“大乘天”,小乘尊他为“解脱天”。他成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权威。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他的西行共17年,途经110个国家、地区,带回佛经657部。回国后,玄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和传布法相宗。他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又名《西域传》或《玄奘行传》),对他所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地区的情况作了记述,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陆诸国的历史、地理、民俗、名胜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唯识宗认为,一切事物都出于人的精神、认识,因此都不真实。只有清净的真如(即佛教的真理)才是可信的。不同意“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认为有一种“无性有情者”是永远也不能成佛的。由于此宗坚持印度原本的教义较多,论证过于繁琐,难以被中国民众接受,所以盛行了数十年、经过三传就衰落了。由于玄奘精通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所以又被尊为三藏法师。④律宗律宗为道宣法师所创立,因他在终南山修行,创立戒坛,制定受戒仪轨,故此又名南山律宗。律宗注重对佛家戒律的宣扬,以大乘教义阐释小乘的戒律主张,从理论上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律是专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制定的准则;戒是为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制定的戒规。遵守戒律便能制伏诸恶。佛教的戒律及其理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一定影响。唐朝确立了长期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朝廷对僧侣的管理也日益加强。反映在佛教内部也需要通过戒律来强化自己的组织。于是律宗也就应运而生了。道宣本姓钱,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10岁出家,一心钻研佛法,尤重佛家律学。他强调,出家僧人在从师受戒之时,内心能够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因此遵守戒律绝不仅是一种形式。著名的鉴真和尚是唐朝的律宗大师,他发愿去日本弘扬戒律,虽多次东渡失败,甚至双目失明,仍不灰心。最终在天宝十三年(754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把律宗传到日本。⑤华严宗此宗由唐初的法藏大师所创立,因他被武则天赐号为“贤首国师”和鼓吹“法界缘起”说,遂又名贤首宗或法界宗。这里的法界,即指真如(真理)。真如的缘起,是由“清净心”随缘而生。离开“一心”,更无别物。在“一心”的作用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宗否定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具有矛盾和冲突,它们皆可以圆融无碍。所以众生与佛也没有根本差别。众生只要认识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道理,就可以去掉妄念而觉悟。华严宗的这些说教,有助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协调各个宗派的分歧,甚至能够调和佛教同儒、道等家的学说。华严宗在唐武宗灭佛事件中遭到沉重打击,趋于衰落。唐朝中期后,华严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奈良东大寺即是此宗的道场。⑥净土宗此宗由唐代的道绰所创立,是延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阿弥陀净土思潮而形成的。净土宗宣扬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一片佛国净土,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宗鼓吹众生只要信仰并且口念“南无(尊称)阿弥陀佛”,死后就可消除无量罪过,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此宗缺乏理论上的思辨性,强调信佛不一定要钻研佛理和静坐参禅,只要信念坚定,口念佛号,便可获得佛的解救。由于这种主张简便易行,不拘形式,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上层统治者迷恋享乐,虽信佛教又不肯刻苦钻研佛经;下层民众缺少文化,又整日为生存奔波,也无条件学习佛经,净土宗的主张正好适应社会上下的广泛认同,因此在唐朝得到广泛流传,盛极一时。唐朝以后,净土宗与禅宗相融合,成为大多数寺庙的特点。净土宗于9世纪传入日本,后来形成了日本的净土宗。⑦禅宗此宗因注重禅定修习而得名。印度佛教有所谓“禅定”,是强调思虑集中,排除杂念,宁静专一。中国的禅宗则不再限于凝心静坐的形式,而进一步强调重在修心。南北朝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传授禅法。他以《楞伽经》为依据,宣扬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人的内心所产生,因此只有进行内心反省,排除一切情欲杂念,才能得到觉悟。相传他面壁9年,静心参悟,为人做出榜样。在他的推动下,禅宗产生了,并把他尊为开创之祖师。到了唐朝,传到第五代祖师弘忍。他重视奉持《金刚经》,强调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世人不应该执著追求。后来,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分别开创了禅宗的“渐悟”派和“顿悟”派。神秀主张通过勤苦修行、坐禅观心来去除妄念,逐渐觉悟;而慧能强调不必重视参禅读经,要寓修道求佛于行住坐卧之中,只在日常生活中便可顿然觉悟。传说,有一次弘忍要求弟子们各作一偈(原指佛经中的唱词)。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偈一出,全寺传诵。慧能听到后,回应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表现出更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博得弘忍的赏识,最终将衣钵传给慧能,成为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任何人只要悟出自身本有的佛性,便可觉悟成佛,所以可以不读经、不礼佛,只向内心去寻求。因此,慧能也没有论文著作。弟子们将他的讲话整理记录下来,编成语录形式的《六祖坛经》传于后世。禅宗在唐代得到广泛流传,几乎成为中唐以后的佛教主流。至宋代也有一定发展。南宋时,由日本僧人传到日本。⑧密宗中国佛教的密宗是继承印度密教而来的。唐玄宗时,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带来《大日经》以及金刚智大师带来《金刚顶经》,于是在中国创立密宗。此宗仪轨复杂,有些须秘密传授,颇具神秘色彩,一时得到王公贵族们的崇尚。但唐朝后期便趋于衰落,退出中原地区,而在西藏等地却得到进一步弘扬。密宗又称喇嘛教。喇嘛,意为上师、高僧。相对于密宗而言,佛教的其它宗派可通称为显宗。作为密宗的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但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并重,但先显后密。它有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有翻译成藏文的全部三藏经典。它主要在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流传,在国外,尼泊尔、不丹、锡金、蒙古等国有流传。西藏地区原本存在一种原始宗教,叫做苯教,俗称黑教,崇奉万物有灵,注重跳神、占卜等。公元7世纪,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他崇信佛教,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墀尊公主,分别为她们建造了大昭寺和惹摩伽寺。两位公主也把大量佛经、圣像等带到吐蕃。这样,在吐蕃开始了佛教的前弘期。公元8世纪,赞普赤松德赞请来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进一步制伏苯教。但到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兴苯灭佛,佛教的前弘期结束。至10世纪末,佛教再度复兴,进入了后弘期,并且形成不同派别。13世纪后期,在元朝统治者的扶持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西藏统治权力。15世纪初(明朝前期),藏传佛教领袖宗喀巴推行宗教改革,严格执行戒律制度,完善了寺院组织系统和僧人的学经、考试、升迁制度,创立格鲁派。因这一派头戴黄帽,所以俗称黄教。从此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格鲁派采取了活佛灵童转世的做法。在活佛圆寂后,要寻觅在活佛圆寂时刻出生的婴孩作为继承人。但这样的婴孩往往会找到若干个。为了避免上层集团操纵人选,1792年(清乾隆时)确定采用“金瓶掣签”的办法,也就是用抽签的办法来确定人选,然后还需朝廷批准注册。上述八个佛教宗派的出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兴盛发达。但五代以后,佛教在整体上处在低落状态下延续,只是禅宗在宋代因受到理学家的重视而得到一定发展。后世的佛教寺庙一般都是反映禅宗和净土宗的佛学思想,密宗的喇嘛寺庙则独树一帜。
本文标题: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2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