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五单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简案
第5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第5单元16风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憧、憬”等生字,规范书写“筝、拔”等生字,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过程与方法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课文的线索把作者放风筝的过程说清楚。3.情感与价值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课前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教师:1.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情。2.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同学们,上星期我们举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风筝的。其中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学生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板书并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风筝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在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教师总结概括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归纳概括。)三、朗读课文,体验情感1.默读思考:你认为“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3.全班交流。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的肯定和鼓励。4.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哪些部分的情景感受和你最相似,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1)指名读。(2)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3)学生评价,教师小结。(4)有相同经历感受的同学齐读。四、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第5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一、开门见山,直接入课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作者的脚步去体会放风筝的快乐吧!二、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1)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女同学倾听,比比谁更认真。(2)通过朗读和倾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①理解“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谁能用“憧憬”说一句话?②“依”的认读及理解“依然”的意思。(用换词法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④有感情地朗读,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孩子。(指导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2.感悟放风筝的乐趣。(1)轻声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2)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的动作?(托、牵、跑、叫。)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我们”当时的心情?(3)出示重点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①你认为这两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②想象一下当时“我们”会喊些什么。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1)自由朗读课文描写“我们”找风筝的部分,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我们”找风筝的心情。(2)学生分别找出以下三句话,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3)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4)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理解“垂头丧气”的意思(可让学生表演),相机指导“丧”字,注意“丧”是平舌音,“丧”字下面没有一撇。(5)指名读,教师范读,再挑战读、齐读。(6)小组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三、识字写字1.出示课后横线中间要求会认的生字。它们都是你的朋友了吗?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2.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帮助他?四、拓展活动1.交流资料。同学们,学了《风筝》这篇课文,你们知道“风筝”这个称呼究竟是怎么来的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风筝的知识?(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2.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村居》,并背诵。老师这里还有两首描写放风筝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读一读、背一背。(幻灯片出示古诗。)五、课后作业1.把自己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互相交流一下。【板书设计】风筝做风筝憧憬精心放风筝快活自豪第5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找风筝伤心充满希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课前,学生畅谈了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2.注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心情的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如“憧憬、快活、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在体会他们心情变化的同时,通过查字典、换词、做动作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感悟文本。[不足之处]1.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教学就能够提升的,这既要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平时的积累,所以,今后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2.注重评价语的运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时,我的课堂评价语显得比较单调匮乏,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今后要多学习一些评价语,运用于课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17麻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嗅、奈”等生字,规范书写“量、巢”等生字,能理解“无可奈何、掩护、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故事当中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2.过程与方法(1)以读代讲,调动学生学习和使用书本语言、合作互动、大胆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把动物写活,把文章写具体。3.情感与价值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大的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者,不畏惧强者的思想感情。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描写动物的方法,把动物写得生动,把文章写得具体。【教学难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自学生字词。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2.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注意到它。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件少见的事。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自学生字。反馈生字自学情况。2.默读课文,弄清课文里的几个角色,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我小麻雀老麻雀猎狗)3.理清文章条理,请学生口述练习:文章先写(),再写(),最后写()。三、检查预习、自学情况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词。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嘶哑、无可奈何等。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口述。4.理清文章层次。(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归纳段意。第5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第一段(第1自然):写“我”的猎狗发现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了“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四、总结全文,加深感受再读课文,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关心谁?为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从总体上谈感受。)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麻雀》一文,谁能借助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过渡:师讲述课文第1、2自然段。(课件展示小麻雀掉下来,猎狗露出牙齿的内容。)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此时,你紧张吗?你最担心谁的命运?二、自主探究1.第3自然段(小麻雀):(1)课件出示描写小麻雀的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2)指导朗读。(3)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小麻雀的无助写具体的。(4)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担心。(5)出示课件:描写小麻雀和猎狗的句子。指导分角色朗读。2.第4、5自然段(老麻雀):(1)过渡:这么凶猛的猎狗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却又退回去了。出示课件。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有老麻雀的保护。)出示课件。(仅是猎狗与老麻雀的画面,无动画。)过渡:老麻雀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课文的第4、5自然段。)(2)仔细默读这两段话。看看,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一边读,一边拿出笔来在你认为很重要的句子或词语下画上记号,将你想到的内容用简单的话写在句子的旁边。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3)比较句子,引导学生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演示动画。)A.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B.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以上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讨论汇报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4)理解体现“强大的力量”的句子。(5)教师激情点拨: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情感吗?(生自由读、指名读,熟读成诵。)三、读课文第6、7自然段1.母爱的强大的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指名读第6自然段,评议朗读。)2.师:猎狗向后退,“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3.师述:同学们,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这种爱就是世是最伟大的母爱。(出示课件:母爱。)作者屠格涅夫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当他笔下的“我”看到这一幕时,同样为之感动。《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同学们,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读到这里,你们对母爱一定有新的体会。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写好后站起来大声读出来。4.反馈。5.小结:心中有爱真好!四、总结全文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简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4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