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总汇
摘要: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广泛,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更应要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使得当代的大学生都能做到德才兼备,成为真正的人才和高层次、高素质的一个群体。一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形成过程,通常都是在外界环境、物质生活与思想教育的长期共同影响下,再通过其自身的心理和思想运动来实现。道德品质一般包含对道德的认识、道德的情感、道德的意志和道德的行为四个基本方面,以上四个方面长期的相互联系外加促进,构成道德品质的全部。其中直接表现在外部的就是道德的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都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高尚的道德行为,与他所受的德育教育分不开。一个人的大学生活阶段是培养其道德品质的最重要环节,无论在理论、实践还是在情感、心理上都非常容易接受正面的教育,同时也是思想和行为定位的重要时段,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取向。高尚的道德是通过长期不断德育教育才会最终形成我们都能看见的道德习惯,这样的道德习惯经过正确的疏导,在时间的历练下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根据这样的道德原理,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道德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说,我们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二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协调,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和谐融洽的社会状态。近年来,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其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一个社会各方面都和谐、融洽、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地方,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各大高校是培养一个人道德品质最重要的地方,因为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流向社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状况。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甚至养成了不好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习惯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可能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面貌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我国独生子女增多,整体上又趋于老龄化,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中长大,结果造成很多大学生纪律约束力差、强调自由、时间观念弱、以自我和个人意志为中心、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够勤俭节约、社会责任感差、劳动观念淡薄等。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的逐步开放,全球文化的高度共融,我们所接受到的文化教育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多种信息充斥于当代大学生中间,影响着处于道德品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集散地和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并且有着比其他地方都要浓厚、深重的文化底蕴、思想根基等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支持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三德育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并且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当代大学生都成长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非常明显,同时,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困惑,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理素质和道德取向都面临着诸多困惑和迷惘。近年来,就在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急剧递增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许多企业又在抱怨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人才。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性质、学历层次和综合能力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外,更重要的还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一致,这样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困难。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就业不顺利仅仅是知识掌握、个人能力、面试技巧的问题,其实,造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这些有时对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没有跟上其成长独立的进程,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也仅仅注重知识和专业以及外在包装,忽视了自身内在素质的共同提高。所以说,学校和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大学生及时、正确的德育引导,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键字:大学生、德育、教育、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论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而传统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的外在表现。“德成于中,礼形于外”,这说明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传统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礼仪中的德育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一、礼仪中的德育内涵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把“礼”看作是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在教授学生的知识中,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其所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礼仪的内容。他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教导人们惟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想自立,必先有礼的修养。战国后期的荀子也明确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先人们对于“礼”的精辟论述把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涵揭示得淋漓尽致。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传统礼仪不断丰富、演化,逐渐成熟并成为一门学问。纵观礼仪的发展历史,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传统礼仪的精髓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都极为密切,“礼”、“德”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因而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礼仪已经成为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它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二、礼仪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个体,其礼仪行为是他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1、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这样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2、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而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礼仪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3、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非常渴望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常伴有“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长期发展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礼仪,了解一些社交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能使大学生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压抑的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情绪。这样,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而且对大学生个体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4、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礼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个人内在的涵养素质,正因为礼仪可以显现人们的内在品德素质,所以它才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相应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可见,礼仪教育有助于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传统礼仪发展到现在已揉进了各种文明的因素,对于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而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礼仪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转换教育理念,发
本文标题: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总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5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