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概括为:1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和形式;2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的产物—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规律;4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地球环境以及保护地球的理论和方法。2.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分科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研究地球运动规律的分科有动力地质学、地球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区域地质学、板块构造学等;研究地球历史的分科有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分科有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矿工程学、环境地质学等。3.将今论古:许多地质学家在研究现代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中得出的某些基本规律,并用它去解释过去的地质现象,再造地球的历史。这种用现在解释过去的方法简称为将今论古原则。4.地质发展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5.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成为一天文单位。6.太阳圈层由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7.八大行星中,明显的可分为差别较大两组:靠近太阳的四颗(水、金、地、火)为内圈星,其主要物理特征与地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远离太阳的四颗(木、土、天王、海王)为外圈星,又称类木行星。8.月球上有死火山及由它喷出的熔岩、也有微弱的磁场,表明它过去曾有熔融的内核。9.陨星:太阳系中除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小行星带外,还有一些无固定外形和轨道飞行的固态块体称为陨星。它们有些会坠入各行星表面。陨石是“天赐”的宇宙物质标本,具有真过的科学价值。可分为铁陨石、石陨石及过度类型的石铁陨石三类。第一章10.地球表面某点的重力是该点所受地心引力和绕轴转动的离心惯性力的合力。地心引力以赤道最小,两极最大。11.重力异常:实测值进行校正计算出各测站相当于海平面的校正值,如果与标准值仍与差异,其差值称为重力异常。12.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分为外热层(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常温层和内热层(温度由地球内热提供,随深度增大而增加)。1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又称地热增温率。地温深度:温度每升高1℃所需增加的深度,也称地热增温级。14.地球内部的热总是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方向流动。地球内部的热量绝大部分用于造山作用和推动地壳的水平移动,而太阳的热能则用于推动大气圈运动,引起地表的风化、剥蚀等作用,以改造地表的山川面貌。15.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个交角称为磁偏角。古地磁:古代不同时期形成的岩石可将当时的磁性特征记录下来。热剩磁:岩浆岩冷却过程中同时受到磁化而保存的磁性。沉积剩磁:原已磁化的矿物沿磁场方向沉积而保存的磁性特征。16.地震波分为横波(S)、纵波(P)及表面波(L)。17.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圈则包括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莫霍面以上称地壳,以下称地幔;古登堡面以下称地核(外核、过渡层和内核)。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类。大陆地壳分为1硅铝层(花岗岩质层),主要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2硅镁层(玄武岩质层),主要为基性岩浆岩。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只有玄武岩质层。18.地壳平衡:地壳内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19.将地球近表层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岩石圈(A带):地下0-70km,实际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层,刚性,有强度。整个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软流圈(B带):70-250km,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大大减小没覆盖在软流圈上面的岩石圈碎块可以容易地漂移。20.大气圈分为对流层(温度主要来自地面,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风雨、雷电、雨雪均在该层发生)、平流层(随高度上升温度升高,臭氧层位于此层)、中间层(电离层,反射地面发射出的无线电通讯短波)、热层和散逸层(阻挡太阳发出的高能电子流),热层和散逸层。水圈的循环作用产生可三个结果:1源源不断的制造淡水供给陆地;2净化了空气和大自然;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质送入海洋。第二章21.大陆上最低点是西亚的死海(-392m),海洋最深点是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3m)。22.陆地地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分为山地(低山500,中山1000,高山3500)、丘陵(高低不平,连绵不断,相对高程在200m以下的低矮浑圆小山丘)、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高原(相对面积较大,海拔一般在600m以上,地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盆地(四维是高原或山地,中央地平)和洼地(大陆内部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等类型。23.海底地形分为大陆架(与陆地接壤的近海浅水平台,地势平坦)、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地形坡度较陡,两岸陡峭、高差大的海底峡谷位于此)、大陆基(大陆坡外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由浊流和滑塌作用所带来的物质堆积而成)、海沟(巨形深海凹槽,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分界线,横剖面呈不对称V字,靠岛弧一侧坡度较陡)、岛弧(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有较高的热流值和重力正异常)、海底山脉(遍及四大洋、线状延伸,可分为洋脊、洋隆和海岭)和深海盆地(位于海沟与海底山脉之间跨扩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主要包括深海丘陵、平原、海山)。24.克拉克值:将化学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25.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分为单质矿物和化合矿物。固态矿物按其内部构造可分为结晶质矿物和非晶质矿物。宇宙矿物:地球上还有少量来自天体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形态是指矿物的重要外表特征,与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以及生成环境有关。是鉴定矿物和研究矿物的重要标志之一。26.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晶聚集生长的整体外观,形态不固定。27.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颜色。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28.岩石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岩浆岩,岩浆在地表冷凝形成喷出岩;在地下冷凝形成侵入岩,侵入岩又进一步可以分出生成部位较深的深成岩,和冷凝部位相对较浅的浅成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玄武岩)岩浆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大小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岩浆岩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分为块状构造,气孔、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29.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常温常压条件下,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结构:指沉积岩的颗粒性质、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有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沉积物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后由于无力、化学或生物作用使岩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分布和排列状况。主要有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砾岩、角砾岩、砂岩、石灰岩、白云岩、泥岩、页岩)30.变质岩:原先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反复的变质过程可将原岩进行多次改造。破坏原有岩石产生新的变质结构和构造,变质不彻底时原岩特征可不同程度地残留下来。变质岩的结构:指矿物的结晶性质、形状、力度大小及其相互结合关系。主要有变晶结构、变余结构(残留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中矿物或可为集合体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主要有块状构造、定向构造(板状结构、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板岩、千枚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31地质上时间计算的方法:相对年代、绝对年龄(同位素年龄)。确定岩石相对新老的方法:1地层学方法;2古生物学方法;3构造地质学方法。地层:与时间含义相联系的岩层。地层层序律(地层叠置律):利用地层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古生物学方法(生物演化律):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时代的方法。标准化石:有些生物种属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所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32.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岩石地层按级别大小分为:群、组、断、层。第三章33.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是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形成山脉、海沟等的基本原因。不但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还决定着地表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控制着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还控制着外生矿床和内生矿床的形成及分布。Before第三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After第三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34.岩相:能反映沉积岩或沉积物生成环境的物质成分、构造、结构、生物化石等各种综合特征的术语。35.P59.图3-1.海进,海退图。36.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厘米至几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常见于大多数沉积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37.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和不整合两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形成过程是: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岩层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38.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角小于5°)、单斜构造(有一定夹角,称为倾斜岩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岩石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岩层的空间位置。走向: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其交线称为走向线。表示岩层的水平延伸方向。倾向是指岩层向下倾斜的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与走向正交。倾角是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所夹的二面角,即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之间所夹的角。39.褶皱:岩层受力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性塑性变形的表现。褶皱的主要类型:按照轴面产状划分;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按枢纽的产状划分:水平褶皱、倾伏褶皱。枢纽向两端很快倾伏或扬起,形成长宽之比小于3:1的特殊背斜和向斜,分别叫做穹窿(岩层向四周倾斜,储藏油气)和构造盆地。40.断裂构造:岩层、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受到破坏,形成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节理: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面,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原生节理(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次生节理(形成后)。节理的研究在找矿、找水及工程地质上都十分重要,它常常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也是矿液运移和沉淀的重要场所。41.断层:岩层、岩体受力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的组合形态:阶状断层(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其上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地堑(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其中间断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地垒(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侧断块相对下降);叠瓦构造(多条逆断层平行排列,倾向一致)。42.构造运动按其运动的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叫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引张,引起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形成巨大的山脉或地堑、裂谷等。地壳或岩石圈沿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叫升降运动,表现为地表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产生海退和海进现象。43.构造旋回:根据构造运动的演化特点,一般是初期表现为
本文标题:动力地质学原理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8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