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土地资源学》第5章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第5章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5.1土地资源利用5.1.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1.概述LUCC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明显的景观标志,它的变化不仅对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的改变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和生态复杂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LUCC的研究重点第一方面的重点是为确定一般的原因与覆被状态设计理论框架,对这些状态提出初始表述;同时,以设计实例研究的共同草案为开端,通过实例研究说明不同状态下原因与覆被动态的特征,并在必要时调整状态的理论框架。第二方面的重点是根据第一方面的重点确定的状态制定基本框架,建立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现有土地变化的数据,分析模型所需的属性,通过模型揭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驱动力的相互关系,预测未来区域和全球变化情况。3.LUCC的研究内容原因与覆被状态的类别划分土地覆被状态的演变过程土地覆被变化的模拟与预测4.LUCC的研究进展国外国内5.我国LUCC的优先研究领域①北方农牧交错类型②南方农林交错类型③南方农渔交错类型④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青藏高原类型⑤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⑥人工建立的西北绿洲类型⑦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类型⑧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类型⑨大中城市类型5.1.2土地利用区划1.土地利用区划的原则•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土地利用与自然本底状况相似性•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条件的一致性•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响应的相似性•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的强度和改造难易程度的基本相同•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一致•照顾现有的行政界线,一般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宜2.土地利用区划的目的寻求一种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和合理的生产布局。上海徐家汇公园3.土地利用区划的方法(1)聚类分析法(2)空间叠加分析法空间内插空间叠加数据标准化空间变异分析相关主成分分析确定判别指标的不同权重类别划分处理5.1.3土地可持续利用1.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概念1990年,土地利用研讨会1991年,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1993年,21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FAO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大纲》中国,《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我们共同的未来》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本着社会、经济要求和环境问题相统一的宗旨,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生产性)、降低土地的生产风险水平(安全性)、保持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合理可行(可行性)以及社会整体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我国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其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并促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1)基本内涵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在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选取一定的评价指标,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针对一定的土地评价单元,对其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此来衡量该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即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2)评价原则①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②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③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特点④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土地利用的评价⑤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多学科的行动⑥用系统性观点进行评价⑦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3)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自然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土地生产潜力土壤环境条件水资源保证率土地人口容量生物多样性劳动力保证率投入产出率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效果耕地资源保护率土地管理效度政策法规效力社会可接受能力自然灾害状况性目标指标因素因子……………………………………………………(4)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①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土地持续利用);②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③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标准化,确定指标阈值和评价标准;④按照一定的综合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分析结果和各方面的指标值进行综合,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5)评价的时间尺度与置信长度时间尺度置信长度可持续性的1.长期可持续性的25年2.中期可持续性的15-25年3.短期可持续性的7-15年非持续性的4.轻度不稳定性的5-7年5.中度不稳定性的5年6.高度不稳定性的小于2年5.2土地资源规划5.2.1概述土地资源规划(简称土地规划),即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根据规划的性质和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可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三种类型。5.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具体:一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需要。三是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的需要。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1)综合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指导性(5)动态性3.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1)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3)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规划(4)土地利用规划与农田基本建设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1)统筹兼顾原则(2)远近结合原则(3)保护农业基本用地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5)综合效益原则(7)公众参与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②促进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合理分配③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④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与引导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⑥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内容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编制规划方案阶段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7.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及对新一轮规划的启示(1)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1986-2000)特点:①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服务型土地利用规划。②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5级体系。③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2)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1996-2010)特点: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耕地保护为主的规划。②建立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③注重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协调。④基层规划划分土地用途管制区,但管制措施有待深入。(3)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启示①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②加强耕地保护。③加强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5.2.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用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协调、指导下进行。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一般性质: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态性特殊性质:针对性局部性选择性具体性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体系开发规划保护规划整治规划复垦规划整理规划5.2.4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为解决土地使用(所有)单位内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按其规划对象而言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耕地规划林地规划园地规划牧草地规划水面规划居民点规划此外,还有交通运输地(公路、铁路、水运)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等。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学》第5章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0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