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作者:王海全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郑慧华.肖美平珠江三角洲富裕农村地区的主观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广州市海珠区瑞宝村个案-青年研究2002,(5)本报告以广州市瑞宝村为个案,分析整个珠江三角洲富裕农村产生主观剩余劳动力的原因.2.学位论文郭亚卿论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004本文在客观描述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转移的特点、原因及条件,并对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做出了评价。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在发达国家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转移的速度方面日本是最快的,但留下的后遗症颇多。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农业和目前日本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空洞化”现象,不能不说跟它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密切相关。从促进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来看,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经验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给日本农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及日益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等等。西方传统理论没有对日本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做出解释:日本农村劳动力由过剩走向“空洞化”。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索。目前我国农村中存在着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转移本身不是目的,它是而且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途径。因此,在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上,不要匆忙做出结论。认真总结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可能会有助于避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种种问题,从而确保中国走好由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的艰难而又宏伟的历程。3.学位论文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2005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政策演变为依据,从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原因,探讨了转移的特征和绩效,并在简要介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经验,立足我国当前现实,积极探索了稳步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思路。4.会议论文李然.肖贵璋.陈文革发展庭院经济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邯郸市新一轮农村庭院经济调查2008最近,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对邯郸市的农村庭院经济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以此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通过新一轮的农村庭院经济调查,再次表明,庭院经济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一条致富路,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发展庭院经济应大力推广,前景广阔.5.学位论文涂云龙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内部吸纳的思考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吸纳是通过深挖农村内部的就业潜能,扩充农村地区的就业容量,以达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变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农村内部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城镇就业困难,交通季节性拥堵,社会治安混乱等方面的压力,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共建;同时,农民对土地的天然亲合力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愿意生活在农村地区而不愿转移到城镇。农村内部吸纳能减少类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的诸多摩擦以及高昂的转移成本的问题的出现,并能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活跃和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改变日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国外需求的局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以农村地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为本文研究的山发点,以农村地区各产业结构和各生产力要素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会产生什么样影响作为本文的研究核心,以论证农村地区能有效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深化农村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促进农产品深加业的发展,使农业内部能开创出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积极推进以乡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核心的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乡村工业企业规模,繁荣农村服务业市场,增强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吸纳;通过加大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实现土地适当的集中,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村隐性失业人口;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他们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其劳动技能,使农村劳动力的在农村地区有寻觅和拓展更大就业空间的能力;通过加大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使农村地区有较为充实的资金用来促进各产业的发展,以增强各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并通过能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改革,使在农村内部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安心在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从而达到能稳定农村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果。6.会议论文曹海林村庄“留守”青年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苏北二村社会调查引发的思考2002政治参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集体或个人的政治意愿的活动。村民政治参与作为村庄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已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对村庄青年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进行考察,而改革开放后随着村庄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村庄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常年打工在外,实际上已成为村庄政治的边缘人,这部分青年的村庄政治参与则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无实质性内容,那些因某种原因不能外出或不想外出的村庄青年(笔者称之为“留守”青年)自然就成为村庄政治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笔者在苏北选择了两个村(涟水县红窑乡西徐圩村、大丰市白驹镇民窑村)进行考察,力图利用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来描绘当前村庄“留守”青年在村庄政治中的参与程度、水平等现状,借以研究村庄“留守”青年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其成因,从而探求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留守”青年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法。7.学位论文许胜飞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研究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整个历史过程。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与和谐社会目标的能否实现,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信息化社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两难选择。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索在继续保持城市吸纳劳动力的速度和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出发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满足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的情况下,要有效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在坚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的同时,探索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职业转移,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就地吸收农民进入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部门,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8.学位论文管红彦建国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原因及对策研究2007收入分配是整个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会阻碍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且容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我国的总体收入差距可以分解为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等部分,其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几十年来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最大的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正是以城乡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一些建议。建国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差距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如果把“隐性收入”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会更大。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农业本身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的自身特点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原因)。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减缓“倒U”曲线的坡度,促进“拐点”的早日到来。针对农业本身存在的弱质性,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同时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针对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一方面加快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一方面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要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为农村提供一个与城市对等的制度环境。9.期刊论文张丽.ZHANGLi人口,土地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二十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人口压力的测量-中国农史2007,26(3)论文把生存压力和劳动力剩余作为测量人口压力的两个具体指标,在对20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人口,土地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详细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20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的人口压力进行了测量.论文从人均土地粮食收获水平和剩余劳动力规模两方面讨论了当时无锡农村经济所面临的资源困境,以及其有可能的发展出路.论文认为在当时那种沉重的人口压力下,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然而,就是在当时全国工业和城市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其当时的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也远不足以吸收足够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资金和技术上对农业生产予以显著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本质性的变化.10.学位论文杨进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了吗?——来自贫困地区的证据2009在过去的几年里,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然而,关于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转折点”而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论。大多数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都建立于对总体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估计。由于劳动力统计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些争论很难调和。在本文中,我们基于甘肃省长时期的原始调查,考察了贫困地区农村内部农忙和农闲时期工资的发展演化模式。工资数据比就业数据更为准确。我们的结果显示,无论其他影响因素是否被控制,从2003年开始,实际工资率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贫困农村地区实际工资的加速上涨,甚至农闲时期也是如此,表明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该发现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将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另外,读者可能要问到是否甘肃省贫困地区的数据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全国的劳动力短缺已经到来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作者利用了中国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对江苏、河北、陕西、吉林和四川的调研数据,从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农村内部工资水平进行横向地比较研究,证明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随时间的变化,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蔓延到中、西部地区。所以,如果目前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内部劳动力开始发生短缺现象,便能充分体现全国性的农村劳动力短缺时代已经到来,即证明了本文利用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内部的实际工资变化来证明全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有效性。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953eb192-8f2c-4aa9-98cb-9e1e00fbb5b9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9日
本文标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