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新)
城市贫困农村贫困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低保制度灾害救助专项救助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回顾与评析主要内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1建立城乡低保制度的重要意义2现行低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3对城乡低保制度的总体评价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展望5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根据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消费需求设立一条贫困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政府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绝对贫困线:以维持温饱为前提发展贫困线:还包括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支出(一)城市低保制度的历史演进1、创立和推广阶段1993.6——19992.提高和完善阶段1999——至今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1997年,这项制度再次上升为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20世纪末,全国所有城市和县治所在的镇都要建立这项制度。1999年出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这项制度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和长期的基本国策。(二)农村低保制度的历史演进1996年,民政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积极试点。此后,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省纷纷提出了“整体推进城乡低保制度建设的设想。到2003年,已有15个省份1037个县市建立了低保制度。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说法是”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到2005年,探索之前加上了“积极”二字,到2006年,干脆就说“逐步建立”了2007年8月,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宣布: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覆盖了2068万人。二、建立城乡低保制度的重要意义解决贫困问题“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必然要求具有投资的功能(一)低保制度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范围内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角度研究贫困问题,迄今已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了。随着人类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国际社会开始更加注重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困程度。联合国计划发展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文贫困”的概念,即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存质量与发展前景。当前,生存质量是贫困人群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对贫困的理解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孤儿——低保金,圆了大学梦丁丁出生于1983年,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后来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虽然少了亲生父母的亲情,但养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仍然让小丁丁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但丁丁小学快毕业时,养母突然得病去世了。1999年9月,丁丁刚上高中,疼爱她的养父也因病撒手离去。当时只有16岁的丁丁,就这样成了孤儿。因为养父的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吃药,家里的日子早已过得很拮据,“爸爸一走,家里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啊?”丁丁说,那时,她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社区给丁丁申请办理了低保。丁丁说,她每个月可以领到200多元的低保补助,凭着这点钱,懂事的她开始了独立生活。“一开始,我自己不会烧饭,每天就在小区的小吃部买点吃的。”她时常会一盒饭分作两餐吃。低保补助,让丁丁有了经济来源,但一个16岁的小姑娘独自生活,毕竟有很多不便,社区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又帮她找了位社区老奶奶,结成了爱心对子。在社区的帮助下,丁丁高中毕业后如愿考进了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上大学的4年时间里,丁丁的生活仍非常节俭,“我的学习、生活费用,都是社区补助和好心人资助的,我要省着点用才行。”2006年夏天,丁丁大学毕业,在选择就业时,她放弃了几家条件待遇优厚的企业,而是选择了杭州的一个社区,做起了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工作。拿到第一个月工资那天,丁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退了保,“我已经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这笔钱,可以让给更需要的人。”从社会结构的合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城乡低保制度有助于建立稳固的社会结构。一般认为,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或者“菱形”,也就是说,富豪与权贵、穷人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中等收入者阶层或中产阶级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富人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阶层:如今,中等收入阶层已经成为继“温饱”、“小康”之后,又一个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在国内,一般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旅游、教育等现代消费的人群。中等收入者阶层或中产阶级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中产阶级不仅是收入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强烈共识。(二)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是“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必然要求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后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理性、公平、文明、制度建设城乡低保制度是最能够体现让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一项制度安排。解决城乡低保资金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问题,是一个如何缩小社会不公平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单纯强调经济发展,乃至只论GDP的时代已经过去,而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城乡低保制度与后改革开放时代密切关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大国民财富蛋糕的问题,后改革开放时代则是合理地分配好国民财富蛋糕的问题。有一点必须明确:对低保制度的投入,不仅仅是解决特困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更应该看到社会保障投入具有的投资功能。(为什么?)低保制度四一项福利工程,也是一项经济发展工程,值得我们努力去做好。(三)对城乡低保制度的投入具有投资功能低保福利依赖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动态调整机制问题三、城乡低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一)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问题城乡低保制度衔接的必要性实现城乡低保制度的衔接是由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救助乃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其突破口就是推动城乡低保制度的衔接。城乡低保制度衔接的可行性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城乡低保制度的衔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实践中看,中央财政对城乡低保的支持方面呈现出投入量逐步递增、投入比例逐步接近的趋势。资料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从2010年7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地区差异分四个档次,月最低工资分别为900元、840元、760元、690元,对应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9元、8.4元、7.6元、6.9元。月最低工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分别平均增长24.1%和24.6%。今年,河北省还将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财政补助分别提高15元、12元。此外,今年还将对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新城乡低保标准开始执行。(二)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1、动态管理原则当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时,将其纳入低保体系,当家庭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时,应让其退出低保群体。退出却很难做到,特别是对于那些隐性失业者。当低保工作无法有效实现动态调整的时候,整个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就会大打折扣。2、“养懒汉”还是“苛责穷人”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最初的设计是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的,这在社会上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当低保保障的范围扩大到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的人,并且他们也和孤老残幼人员一样获准享受同样待遇时,对低保制度的评价就见仁见智。(三)低保福利依赖问题1、“低保福利依赖”低保对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称之为“低保福利依赖”。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不愿从事工作或不愿进行就业咨询与职业培训而长期依赖政府低保福利生活的现象。2、低保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文化失调第一,骗保行为的机会成本很低。第二,部分人对低保制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第三,贫穷文化的蔓延及“代际转移”。骗保,最低生活保障之痛从2006年3月开始,河南省对全省城市低保对象进行全面复核认定,在这场“复核认定风暴”中,20多万人被取消低保资格,新纳入近18万人。这场让许多低保对象眼花缭乱的大风暴为何刮起?它的风力到底有多大?风暴过后见到哪些彩虹?贫穷文化理论认为,贫困既表现出一种“缺乏”的状态,缺能力、资源、机会等等,也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在长期贫困生活中形成的一套包含特定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亚文化。一旦此种“亚文化”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后代)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代代相传,于是贫困本身便得以在此种亚文化的保护下维持和繁衍。四、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总体评价(一)低保制度不是“万能”的(二)低保政策中的优点和缺陷是并存的,发展前景是被看好的(三)低保制度的副作用可以用其它社会救助政策来抵消五、我国城乡低保制度的未来走向(一)“分类救助”有望推广(二)弱化低保制度与国家其他救助政策的“硬关联”(三)施行发展型低保政策,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机结合“发展型”低保制度的含义: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出发,两类群体是否有劳动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低保政策目标的不同设计。对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来说,目标很单一。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根本目标是促使他们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救助的目的是让他们将来不需要救助。受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
本文标题: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