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5第二单元--秦汉时期--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一、秦朝的大一统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在中央:建立中朝(内朝)决策机构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2、在地方: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分封与郡县并行)3、加强文化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刘氏天下结果:中央和封国矛盾日益激化,地方势力强大,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内容: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目的:为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中朝也称“内朝”。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尚书台)等官职,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由内朝对文武百官发号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内朝由皇帝的亲信、内侍组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①建立中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武帝统治的54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其他5人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腰斩。因此,公孙贺在被任命为丞相时,甚至“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汉初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郡县封国并存)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税,私铸钱币,割据一方,觊觎帝位。……与中央集权形成严重对抗。——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主父偃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如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二)两汉的社会经济背景: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1.农业①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二牛一人的犁耕法②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二牛抬杠法③水利事业发展: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武帝时,关中开凿了很多渠道,主要有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形成了一个水利网。首先开凿的是漕渠,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工,三年完成。主持这一项工程的是水工出身的徐伯。过去运粮,自黄河入渭水,运至长安,路程九百余里,需时六个月。漕渠凿成后,西起长安,东通黄河,运程只有三百余里,漕运时间减少了一半;还可灌溉田地一万余顷。以白渠为最著名。白渠始凿于太始二年(前95年),在渭水之北,西起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东入栎阳,引泾水,注入渭水,与郑国渠平行,长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汉代西域地区的水利工程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西域:坎儿井2.手工业①制瓷:东汉--成熟的青瓷②纺织:世界前列—丝国③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3.商业①重农抑商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武帝: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盐铁官营。②对外贸易: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丝国”东汉越窑青瓷罐东汉五谷仓东汉绿釉陶楼釉陶素纱禅衣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该衣薄如蝉翼,重仅49克汉黄绢地长寿文锦汉菱文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两汉的时期的文化1.思想:①西汉初的黄老之学A.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政策B.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的哲学观C.影响:汉初恢复元气,后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A.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B.汉武帝进一步拓展大一统事业C.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2)主张: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3)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思想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汉武帝董仲舒《春秋繁露》书影董仲舒以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家思想体系。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其著作有《春秋繁露》。授业图(汉代画像)授业图:汉代崇尚儒学,经术成为入仕之途,不少家族世代治经,形成家学传统,老师和门生之间形成终身的师承从属关系。①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纤维纸②数学成就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③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三)两汉的时期的文化2.科学技术:3.文学汉赋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代表人物--司马相如西汉早期麻纸(甘肃放马滩出土)蔡伦像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九章算术》上承先秦数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书影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华佗像华佗的五禽戏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阶段特征总特征:我国首次形成的封建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政治: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民族关系:国家版图进一步开拓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中国的物品和技术大量西传。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非。文化:古代文化大发展时期,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提升以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领先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本文标题:5第二单元--秦汉时期--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5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