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堂阅读活动优化方式的研究》阶段汇报大庆一中附属机关小学课题组应天利一、课题的研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既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当前,广大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这说明读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基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串讲串词方式代替学生读书的敝病。这是教学思想上的一大进步。但究竟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书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即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读”的遍数不少,但没有得到教师必要的点拨,没有形成启发性思维,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机械地接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读书只有过程而没有效果或质量不高,使得课堂上的阅读活动低效、耗时,从而学生产生厌读,甚至不动口朗读,长此下去就挫伤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由此而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读的质量,提高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就成为语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进行了《课堂阅读活动优化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践探索。二、研究目标:1、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素养;2、在阅读课程内容上,要着眼未来,帮助学生为了学习而阅读;3、在阅读课程材料的选择上,要兼顾非连续文本的阅读;4、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要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一、二年级:喜欢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学生产生阅读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关心自然和生命,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现代优秀诗文50篇(段)。喜爱图书,爱护书本。三、四年级: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初步学会默读,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含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适当摘抄,背诵现代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五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作品,能了解事情梗概,能描述,能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质疑题问难;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正确处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背诵现代优秀诗文60篇(段)。三、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1、构建“有效阅读方式”的师生互动体系。2、构建“有效阅读方式”的课堂模式。构建适合科学有效学习方法的阅读课堂教学框架,总结新的教学特点,教学原则,教师着重发布信息,鼓励学生课上运用课前标记、课中批注、课后再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有效提升阅读素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对阅读文本的不同见解。3、构建“有效阅读方式”的评价形式。4、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有效阅读方式”的学法的指导。一二年级:重点抓“读、说、背”三个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不错字、不加字、不漏字。二上转入有感情朗读,注意停顿、速度、轻重。“说”——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口气说课文内容,用规范的语言来规范学生不规范的语言,做到人人能说,个个讲得好。“背”——重点是背古诗辞、优美的散文。这三者中“读”是基础,“说”是关键,“背”是积累落实,三者环环相扣,。三四年级:重点抓“诵、说、议”三个字。“诵”——抓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训练。“说”——要求逐步提高,主要通过复述来训练,从简单复述到详细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指导学生说的实质是把思维训练转化成能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要说得流畅。“议”——就是讨论,谈感受、说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等,重点是要有中心地议,紧紧扣住课文内容来议,也是思维敏捷性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五年级:重点抓“问、思、辩”三个字。“问”——会学习的人是会问的人,也是会解答问题的人,问是重点、是基础,是方法、也是态度,是思路与思路之间的碰撞和桥梁,提问题是创新的种子,要教会学生提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教会学生“明知顾问”是难点,能明知顾问才有深度,才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起点,提问是方法,也是教学内容,把思想内容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起来了。“思”——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如:设问、多联系、多比较、批注等都是思的方法。“辩”——是发表不同的意见或对共同问题不足的补充,不是诡辩、钻牛角尖,辩要用事实说话,辩要在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四、研究方法:1、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倡导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生生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抓紧早晨的时间朗读、背诵积累。2、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法、教育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3、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自我教学反思,组织听课、说课、评课等交流方式,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再到课后评价,进行全程跟踪分析评价,撰写成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阅读策略的有效性,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为理论,写出经验总结性论文或研究报告。五、实施步骤、具体措施:(一)全面准备阶段(2011.6-2011.8)总结已有经验;组建课题组;根据实验教师情况明确研究对象为全体学生;学习相关理论。(二)研究实施阶段(2011.9——2013.7)1、全面实施总体方案。2、实验的前测。3、研究课内外“优化阅读活动优化方式”的方法和途径,搞好课题研究、交流。4、调查研究实验情况。5、总结阶段性成果等。(三)总结提高阶段:(2013.7——2013.12)进行整体实验的检测;总结实验过程,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实验教师总结工作经验,写出论文;总结学生实验成果,推广先进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做准备。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及分工:本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教多年的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队伍。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课题负责人黄春梅同志是机关小学校长,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应天利同志是教导主任,主要负责课题业务指导、日常管理;孙立娟同志是科研干事,具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研究组织能力;其它9位教师中,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2人。公庆杰、徐京兰同志是区级名师,彭小波、韩晶是年级教研组长,冯晶、王影杰等几位教师都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学和研究水平较高。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绝大多数参加了全国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智能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已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均已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并得到专家、同行及社会的认可。机关小学课题组组织分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具体分工黄春梅女1967.2.20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本科组长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应天利女1967.10.30教师小学语文理论研究本科实践研究及日常管理孙立娟女1976.04.15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本科学士实践研究及日常管理公庆杰女1972.7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本科实践研究及材料整理彭小波女1974.12.28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本科学士实践研究及材料整理梁丽薇女1972.11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本科实践研究及会议记录李春婷女1985.06.19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本科学士收集资料及填写记录韩晶女1975.06.09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本科实践研究及材料整理李响男1980.12.08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大专实践研究及传达通知冯靖女1973.1.19教师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本科实践研究及材料整理王影洁女1971.7.20教师小学语文理论研究大专实践研究及分发材料徐京兰女1975.5.25教师小学语文理论研究本科实践研究及收集材料七、阶段性研究主要工作(一)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从准备申请课题开始,黄校长、陈校长就十分重视开题工作,组织全校语文骨干教师对课题如何开展进行了专题研讨。会议确定:1.成立课题组,黄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科研干事孙立娟同志担任课题负责人。2.由负责人拟定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并确定课题组成员名单。该课题于2010年6月得到市教科所立项批复。上学期,课题组的孙立娟、彭小波、韩晶、徐京兰均参加了市教科所的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我校坚持每月一次实验教师例会制度,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8月末,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在总课题组计划的指导下,每位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制定了本学期实验计划;9月份的例会,围绕9月27日李春婷老师上的课题课,强调实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验资料的积累;10月份,实验教师围绕今天孙立娟老师上的这节汇报课,进行了集体备课。(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1)理论学习。由组长和课题负责人一起带领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以夯实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理论素养。(2)分年级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确定研究主题,使研究方向更加明确。(3)对课题工作进行细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验需要,我们把大实验组分成了五个实验小组,一会儿他们将代表本组进行实验成果的简单汇报和展示。(三)扎实研究,勇于实践1、打造个性化阅读的课堂实验中,我们更注重“课前准备,做好标记----课中点拨,自悟批注---课后反馈,提升素质”几个环节,鼓励学生“课前动笔读---课中动笔读—课后动笔读”。并且每个年级形成不同的特点。我校每月还推出一节实验汇报课,实验教师认真听评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这是9月27日李春婷老师的汇报课,课题是《yw》。李春婷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有所创新这一要求,她通过教师范读去感染学生,再通过给读得好的学生发小粘贴等及时性评价建立个性化阅读的评价机制,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得积极性。又如,今天孙立娟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展示给我们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是: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教学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进行不同层次地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前进,完成全程阅读。在课堂上保证了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课堂上,孙老师不仅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而且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三是: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因为读是为写服务的。例如,第一次“动笔读”是课前初读,形成初读笔记。教学时突出“第二次动笔读”,让学生做阅读批注。“第三次动笔读”课末练笔,要求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练笔,以此检验读的效果。“第四次动笔读”安排在课后,要求学生形成“课后感悟笔记”,在所思中总结阅读所获。(灵活地把握方法和使用技巧)2、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条件和氛围。(1)拓展视野,教授读法。实验组为每个年级下发了不同的阅读书目表,各实验班级成立了图书角,班内图书学生共享。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实践尝试。如:低年级学生进行古诗、歇后语的收集;中年级学生重在读书方法的指点,有摘抄法、批注法、朗读法、讨论法等;高年级学生重在读悟结合,或写读书笔记,或建立阅读卡,或办手抄报。(2)设计活动,提升品位。根据学生的发展和个性,教师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了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如低年级的故事比赛、中年级的读书演讲赛、高年级的名人轶事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有效提升阅读品位。3、建立个性化阅读的评价机制新课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评价必须为学生个性的积极、自由发展服务,既要作书面测评,又要有口头测评;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思维的过程;既要看一
本文标题:阅读课题汇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5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