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题一第四讲冲刺高考
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有一系列狭长的湖泊,这些湖泊的形成原因为()。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板块张裂D.板块挤压2.b地貌的形成原因可能为()。①海浪侵蚀②河流侵蚀③岩层断裂④泥沙堆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第1题,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可知图中区域位于非洲大陆,图中南北走向的一系列湖泊地处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地壳下陷,积水而成的。第2题,b处等高线汇集在一起,为陡崖;陡崖既可能为断层发育处,也可能是由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1.C2.A读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图,回答3~4题。3.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A.侵蚀、侵蚀B.侵蚀、堆积C.堆积、侵蚀D.堆积、堆积4.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第3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甲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应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坑;乙区域地势较高,应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以沉积为主,由此可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3.B4.C位于爱尔兰西北部海岸的一块巨型海蚀柱(见图Ⅰ)25年来无人登顶,2016年9月一位名叫伊恩米勒的探险家成功完成这项惊险之举。图Ⅱ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组成巨型海蚀柱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是图Ⅱ中的()。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丁6.此处的海蚀柱在很久以前曾经是当地大陆的一部分,直到大约14世纪的时候才分离了出去。形成该景观的地质过程对应图Ⅱ中的()。A.①B.②C.③D.④第5题,巨型海蚀柱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说明组成巨型海蚀柱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根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可判断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的丙为岩浆岩,三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形成沉积物,由此可判断甲、乙为沉积岩。第6题,该景观主要是沉积岩在风化、侵蚀(包括海浪的侵蚀)和搬运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①为岩浆的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岩浆岩受外力作用过程,③为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过程,④为变质作用。5.A6.C构造等高线是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直观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为某区域同一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图示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山脊D.谷地8.图中该岩层在甲处的埋藏深度可能是()。A.280米B.360米C.420米D.480米答案7.B8.A9.1963~2002年,该断面河床冲刷、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先冲刷、后淤积B.持续冲刷C.先淤积、后冲刷D.持续淤积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口上游,河床的演变受水、沙变化影响显著。水少沙多,河道河床容易淤积,水多沙少将导致河床造床物质的缺乏,引起河道河床冲刷。读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深度变化图,回答9~11题。10.1963~1972年,长江九江段河床断面深度的变化是由于()。A.上游水土流失减轻B.长江流域径流量减少C.下游引水大幅下降D.长江流域降11.1963~2002年,图示断面深水槽不断南移会导致()。A.河床展宽B.原主航线变深C.两岸堤线南移D.九江防洪压力增大水量增多第9题,读图可知,1963~1972年河床变浅,是泥沙淤积的结果;1972~2002年河床变深,是河流冲刷作用的结果;因而该断面河床冲刷、淤积的变化趋势是先淤积、后冲刷。第10题,1963~1972年河床变浅,是泥沙淤积作用的结果;结合材料信息“水少沙多,河道河床容易淤积”说明此期间长江九江段水少沙多,长江流域径流量减少造成冲刷作用减弱,河床变浅。第11题,读图可知,图示3个年份的岸线基本重叠在一起,岸线基本没有变化;深水槽不断南移,原有主航线位置淤积变浅;深水槽不断南移导致南岸河槽不断刷深,对南岸的护岸堤防工程的冲刷也越来越大,使其防洪的安全系数降低,九江的防洪压力增大。9.C10.B11.D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巴塔哥尼亚位于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北起38°S,南至与南极大陆相望的合恩角。巴塔哥尼亚高原第四纪(下限年代距今258万年)冰川地貌和现代风蚀、风积地貌广布,气候凉冷、干燥,且多焚风性强风,年降水量不足300mm。巴塔哥尼亚水文状况独特,虽然荒漠广布但内流区域狭小。下图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等高线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图。(1)分析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线曲折的原因。(2)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内流区域狭小的原因。(3)简述巴塔哥尼亚高原冰川地貌和风蚀、风积地貌广布的形成条件。第(1)题,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线曲折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浪侵蚀明显;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所处纬度较高,冰川侵蚀作用强。第(2)题,南美大陆南端东西狭窄,且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能向东流入海洋。第(3)题,冰川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气温低和冰川广布,风积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大。(1)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纬度高,冰川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2)南美大陆南端大陆面积狭窄;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势西高东低,缺少封闭程度较高的盆地,西部冰雪融水和湖泊水补给较丰富,河流水量较大,易发育成外流河。(3)该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地质时期冰川面积广,冰川侵蚀作用强;气候干旱,降水少;地处西风带,多焚风性强风,风力作用强。13.米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该县东部丹娘乡境内雅鲁藏布江河床上的沙洲和岸边的沙丘是比较独特的地貌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2)雅鲁藏布江谷地地热资源丰富,简要说明其成因。(3)试分析丹娘乡境内雅鲁藏布江河床上沙洲和河岸沙丘的形成过程。第(1)题,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与板块运动有关,外力作用主要与流水侵蚀有关。第(2)题,地热资源与地质构造有关,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球内部的热量容易沿裂隙传到地表。第(3)题,河床上的沙洲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岸边的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在分析时要联系当地的地形条件和气候特点。(1)内力作用: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后形成断裂带,地势较低。外力作用:雅鲁藏布江的流水侵蚀作用。(2)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板块的碰撞边界(板块消亡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剧烈,地壳破碎,使地球内部的热量(地热)容易沿破碎的缝隙传到地表,形成丰富的地热资源。(3)沙洲的形成过程:上游地区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河流含沙量较多;丹娘乡境内河段落差变小,水流速度减慢,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形成沙洲。沙丘的形成过程: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降低,露出水面的沙洲面积大;多大风天气,风的搬运作用强,受江边山地的阻挡,风速减慢,沙粒堆积于河岸山坡,形成沙丘。
本文标题:专题一第四讲冲刺高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6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