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为中国崛起而奋斗————读《毛泽东传》有感摘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关键词:毛泽东、边区建设、走向胜利追随伟人的脚步经近代史老师的推荐,我在课余时间拜读了《毛泽东传》这本深刻反映伟大领袖毛泽东光荣一生的经典读物。以前对毛泽东的了解只是来自一些零碎的知识和学习过程中课本上简单的介绍,还有就是通过他的诗词来认识他,在阅读完此书后,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他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通过艰苦的反抗斗争和建设,他终于与其他共产党人一起将中国带上了一个新的舞台。在书中我看到了毛主席平凡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伟大的一面。穿着粗布做成的衣服,和其他劳苦大众吃着一样的饭菜,却有着不平凡的、非常独特的思想,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中华大地烽烟四起的年代,他充分运用自己先前所学的知识,以睿智的眼光看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出路,他用正确的思想引领一大批革命党人奋勇前进,更是用豪迈的胸怀激励着中国的各族人民斗志昂扬地建设新中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在面对极度艰难时表现出的镇静与他解决困难的的果断与正确。1893年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毛泽东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造就了伴随他一生的反抗精神,但慈祥的母亲却影响并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言传身教也使他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帮助贫苦人民。十多年的乡间生活过后,他离家开始在外求学,并写下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这首诗是少年润之走出家乡、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从小就具有的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在外艰苦求学,它曾加入过军队,也曾对学校同学抱有过美好的幻想,但都没能让他的抱负得以实现。逐步的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他开始慢慢地认识并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意识到马克思能救中国,于是他逐步地融入到了其中,开始了人民反抗斗争。秋收起义失败后,他带领幸存的战士奔向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走上了武装反抗的艰辛道路。在陕甘宁边区率先实行“三三制”(2)的方针,使边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后,其他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进行民主建设,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回到延安的彭德怀这样评价:“这个边区给全国给敌后做了很多事情,把革命的三民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在陕甘宁边区认真地实现了,对全国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为这是国民党人前些年将要实现的三民主义,而实际上没有做。对敌后所有解放区宜有很大的帮助,这里的许多经验介绍给敌后解放区,使他们的民主建设得到更快的、更顺利的进行,对坚持战争准备反攻有好处。”(3)但正当陕甘宁边区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的时候,边区的困难也愈来愈明显,尤其是经济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这种情况下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引领边区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准备施行积极的发展方针,即“整理税收和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资金主要依靠军队组织人民运盐和增发边币”并解释“各种垄断办法必须立即改变,不要妨碍私利,要实行贸易自由政策,过去实行以公营事业吞并私人事业的政策是不对的,对边区发展资本主义不要害怕,过去党内反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口号,今后改用反对贪污腐化”。(4)为了消除不同意见统一思想,他亲自与林伯渠(5)和谢觉哉(6)深切交谈从而说服这两位党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改变它们先前坚持的办法。最终凭借可行的方案和日夜辛劳的付出基本上统一了党内就如何解决边区财政经济问题存在的不同认识,进一步的施行也为边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在这次经历中,毛泽东充分考虑了边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了许多革命同志的可取思想,用全局发展的眼光审视了边区所面临的情况中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可以大力改善边区情况的方针。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可以看到他先前经验的丰富积累,更显示出他独特的眼光与独到的见解。作者通过这一事件意在展现毛泽东过人的智慧和他对劳苦大众的急切关心,让我们读者更深刻的了解到了毛主席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陈云同志曾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培养了整整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7)陈云在同邓力群的谈话中说:“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的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这是一件极大的事情。毛泽东的威望,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建立起来的,即使毛泽东犯错误的时候,许多老干部被整得那么厉害,可是大家仍然相信他,忘不了他的功绩,原因就在这里。老一代人拥护毛泽东是真心诚意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正确制定了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写了许多的重要著作,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我们党里头没有第二个人写出这样好的著作。这是了不起的功绩。”(8)在我个人看来,尽管当今社会对毛主席的评论各有千秋,但总的来看他的功大于他的过,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没有毛泽东就不可能有中国今天的强盛,就不会有今天我们全部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仅要正视他对历史的阻碍的行为和思想,同时要更多的看到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做的付出和努力,看到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发展并变得强大而富裕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需要被正视,历史人物更应该得到当代的我们的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他们的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才会被发扬光大,他们的灵魂价值才能得到无限的升华。纵观全书,作者将毛泽东在每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及其前后的思想和做法比较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出来,达到了传记向读者全面的展现书主人公的一生经历及其思想中值得铭记的部分的任务,使读者通过阅读该本传记对书主人公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我个人看来,这本人物传记很符合我的阅读需求,是我充分的了解了毛泽东主席伟大的一生,也是我对他的许多疑惑得到了令我满意的解答,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中国,使我体验了一代代老前辈的艰苦生活,也使我更加珍惜当前生活的不易,对它的阅读必将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影响我的一生。备注及参考文献:(1)这是毛泽东出门求学时在他父亲的帐本上提的诗词。这首诗最初原型出自宋朝中国人之手日本西乡隆盛等不少人改写应用过毛泽东等中国后人改写用过黄治峰改写此诗流传较广,当时鼓励不少志士投身革命,后被肖三编入《革命烈士诗抄》(1962年01月01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三三制政策给边区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灌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其他根据地的相应发展,此段为彭德怀从华北抗日根据地回到陕甘宁后对毛泽东实行三三制的高度评价。(4)毛泽东在1940年针对陕甘宁边区因国民党经济封锁而面临的极大经济问题提出了这个怎样对待边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政策问题。(5)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今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中共五老”。1960年林伯渠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13年4月2日林伯渠同志骨灰回归故里。(6)谢觉哉(1884年-1971年)原名谢维鋆,字焕南,别号觉哉,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先导、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1925年,谢觉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曾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等职。他的代表作品有《谢觉哉文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杂文集》、《谢老诗选》等。(7)1981年3月24日,陈云在同邓小平谈话时,说到:“专门加一篇话,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60年。60年一写,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03页、304页)与此同时,陈云还专门谈及关于毛泽东的功绩问题,他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培养了整整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8)陈云的子女回忆陈云生前对毛泽东是非常敬重的,“父亲长期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层。他告诉我们,对他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同志。”(《求是》2005年第一期,陈元等人撰写)所以,陈云的这段对毛泽东的评价和他历次对毛泽东的看法一样都可以说得上比较客观、公正的。
本文标题:毛泽东传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1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