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我国各民族的服饰复杂多样,仅苗族、藏族、彝族就各有100多种。不同民族的服饰与其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纬度不同的地区,人们更换衣服的频率不同。热带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温差小,服装式样和缝制工艺相对简单。在寒带地区,漫长的冬季和严寒的气候也无需人们频繁换装,服装式样也比较简单。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居民,服饰文化最为发达,因为这里的人们为了适应温度变化,花费大量精力来创造服饰,他们需要制备皮、棉、夹、单各种厚度的衣服,因此服饰变化多端,工艺精巧复杂。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四季分明,各地区一年之内温度、湿度变化很大,导致服饰季节变化分明。高原地区和内陆地区气候大陆性强,年温差和日温差大,导致服饰变化更为复杂,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西藏牧民常常穿厚重的长袍,但却斜穿一半,另一半缠绕在腰际,这也是为了适应剧烈变化的温差。活动四:读材料一,观察哈尼族服饰,你认为哈尼族复杂的衣着与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气候影响服装款式:南方因为气候炎热,人们常穿单薄的短衣和裙类,衣料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注重色彩的变化,服饰文化呈现“轻、浅、薄”的特征;北方因气候寒冷,多穿厚重的棉衣和皮衣,衣型多为长袍类,衣料多为容易吸热的深色,服饰文化具有“重、浓、厚”的特点。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气候变化,服饰也相应变化。沿海地区湿度大、温差小,服饰多为开放宽敞型,便于蒸发体表的热量;内陆地区湿度小、温差大,服饰多为封闭包裹型,便于保温、藏热。活动五:观察自然环境与民族服饰,判断分析各民族居住地区的气候特征。二、服饰体现生产方式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文化影响很大。例如傣族地区气候炎热,妇女们喜欢穿筒裙,不但透气性好,而且便于下河洗澡、淌水过河、下田劳动。相反北方民族由于骑马时须叉开双腿,但又希望腿和膝盖不受寒,于是他们选择穿长裤加长袍,这样白天骑马放牧干脆利落,并且保暖护膝,晚上露宿可以把长袍当作被褥。即使同一地区的同一民族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也会造成服饰的差异。例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因生产方式不同而导致服饰不同,农耕民族穿棉衣,游牧民族穿羊袍,狩猎民族穿兽皮。而东北的赫哲人以打鱼为生,常穿鱼皮衣裤和鱼皮趿拉。活动六:观察与生产方式与民族服饰,分析各民族服饰与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关系?三、服饰体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民族服饰的衣料丰富多样,有棉布、丝绸、化纤、皮革、毛呢等等,也有草、麻、树叶、树皮、兽皮等等。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地区,商品经济不甚发达,衣料大多就地取材,纺织什么样的衣料,缝制什么样的服装,生产什么样的饰物就体现了他们的生产水平和工艺技术。例如云南独龙族、怒族穿麻布;部分彝族穿棕衣和草衣;西藏门巴族、珞巴族穿兽皮;贵州苗族、布依族穿工艺比较复杂的扎染和腊染衣服;而藏族、蒙古族的富有阶层多穿毛料、丝绸等服装。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但是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在闭塞的山区,很难与先进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同步,因而停留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例如解放前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差异很大,被民族学家称为:“活的社会发展史”。白族、回族和昭通彝族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相当的发展;壮族、哈尼、纳西、白彝和傣族等民族已经进入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典型的奴隶制;而基诺族、布朗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部分栗傈族和佤族却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宁县纳西族的分支——摩梭人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一些生活方式。活动七:观察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片,你能从服饰的布料和制作工艺判断各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吗?四、服饰体现审美意识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必然导致各民族审美意识的差异。我国民族服饰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按照服饰色彩所体现的美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1、明快素雅型:这类服饰多以浅色为基调,忌大红大绿,色彩搭配鲜艳明朗、秀丽和谐,符合现代审美观,又体现时代精神。例如东北朝鲜族、云南傣族、白族和部分彝族妇女的服饰。2、鲜艳斑斓型:这类服饰色彩搭配以大红、大绿、大蓝、大紫为主,色调丰富,对比强烈。这种审美意识与现代人的审美观有一定距离,多流行于农区、牧区和山区,以蒙古族、土族、苗族、畲族为代表。3、凝重深沉型:我国南方山区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崇尚黑色和蓝色,服饰以黑蓝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在深色基调上,他们又以色彩斑斓的花边、围裙、头巾等加以点缀,显得朴素大方而又优雅华贵。例如壮族、布依族、哈尼族、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基诺族、布朗族等等。
本文标题:气候影响服饰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7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