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关于桑蚕养殖的生产实习报告1
上,以村为单位,定向培养1-2名农民技术人员,确保服务不断链。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柑桔产业要想发挥更大效益,必须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寻求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柑桔产业合作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我镇柑桔生产以家庭承包方式为主、户平均经营面积少以及大量劳力外出务工使果园管理粗放甚至弃之不管的实际,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可以采取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将果园向会管理、善经营的柑桔大户或柑桔专业合作社集中,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全面提升柑桔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业综合效益。(四)培植加工企业,增强产品收益。为了切实把柑桔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在抓好柑桔鲜果销售的同时,注重培育发展柑桔深加工企业,提高柑桔产品深加工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柑桔的采后商品化处理,要在保证柑桔质量的基础上,搞好分等定级、打蜡包装、贮藏等工作,提高柑桔的商品价值,逐步改变“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象。另一方面,目前我县柑桔加工基本处于空白,位于长岭新区的县农产品工业园刚开始兴建,建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利用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机遇,探索性引进果汁、果冻等柑桔深加工项目,延长柑桔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与鲜销形成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良性产业发展新格局。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学校:十堰电大郧县分校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徐军学号:1042004461700指导教师:韩文国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姓名:徐军学号:1042004461700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约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中学、大学甚至是一生的智力发展。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现阶段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在总体上远低于城镇小学。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学生及家长都有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于今年暑期以柳陂镇辽瓦村为重点通过走访座谈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以及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农村小学教育状况的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小学教育基本现状(一)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调查中发现,在当前农村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据问卷统计,有75.2%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考上大学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将来好找工作。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2.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仅有3.5%的学生选择是家长要求的。由此看来,农村的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二)教育设施虽然简陋,但教育普及率高。目前农村小学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村小教学实施非常简陋。以村小学为例,学校现有幼儿园一所,幼儿教师只有两名;小学设有一年级至三年级各一个班,学生不到四十余名,教室位于村委会办公室隔壁的三件间小屋子,没有图书室、阅览室,也没有体育器材和音乐器材,条件比较简陋。尽管如此,但该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还是很高的,达到入学年龄的学生入学率为100%,不存在辍学在家的现象。据村主任介绍,该村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村里还出过不少大学生,教育的普及率较高。(三)村级小学被不断撤除,进城上学人数逐渐增多。据调查,由于现在农村上学的孩子较少,许多村小被撤销,合并到了别的村子。这样孩子上学要走较远的路,很不方便。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已经是普遍现象。镇中心学校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大多数家长都在城里务工,所以目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学生都随父母在城里念书,有的是在高年级转学过去,目的是为了能上一所好的初中;有的则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进城上学。只有约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在村里上学,而且这些学生中间有个别学生家长正考虑暑假开学后送孩子进城上学。二、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由于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简陋,加上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尤其是师资方面,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到县里来的本来就比较少,而到农村乡下的就更少了,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此外,农村学校中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二)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较差。在调查中通过和学生们接触,我发现农村学生的学习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需要有家长、老师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将学习效果不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但由于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家里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不能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也是不争的事实。(三)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缺失。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就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由此来看,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存在缺失的。这种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二是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即使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三是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功利化。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将来孩子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更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四)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调查发现,有52.6%的教师对生活和工作现状选择“不满意”,有7.8%的教师选择的是“比较不满意”。对于不满意的原因,老师们一致反映感到压力很大。具体表现在:农村学校教师缺编导致教师工作量很大;在传统高考制度引导下,老百姓认可“分数改变命运”,老师们升学率的竞争压力很大;近年来,为维护学生权益对老师限制很多,然而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管理的分寸难以把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总怕出事儿。三、几点意见与建议(一)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阶段教育,切实增加资金投入解决校舍建设、教学设施、教学器材等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尤其要增加课外读物、体音美设施器材以及微机设备等,努力改善农村小学教育办学条件。首先要成立一个调查小组对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及经费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要放宽私人投资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当前形势下,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解决农村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育机制僵化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本地区经济,以经济促教育,经济是教育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增加教育的投入,才能避免撤校现象的出现,才能真正为农村学生造福。(二)稳定教师队伍,增强师资素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各类教育的最根本保障。首先要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工资收入,增加教师福利,这是改变教师社会地位、体现知识价值和教师尊严、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其次,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包括学校为教师提供的生活环境、办公环境等各方面条件,让教师在一种舒心便利的环境中快乐的工作;再次,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职业修养,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此外,要改革教育系统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入手,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新的人才观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它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因此,要求教师要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入手,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推行素质教育从小学阶段就要抓起,并且要贯穿到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在素质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依赖性,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农村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音乐、美术、电脑课程,让孩子们能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艺术教育和高科技教育的熏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四)重视家庭教育,优化教育环境。我国历来就有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实际上,家庭教育是最具有广泛性和基础性的教育。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许多家长出于教育孩子的需要,放弃了一些个人的不良爱好。这说明,这些家长已经注意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然而,当今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家庭教育简化为只是知识的教育,家庭成了推动学校应试教育的社会因素,使家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且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无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又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家庭教育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的,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言教,更多的应该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传统的家庭教育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核心,而现代家庭教育则强调它在促进青少年的养成、身体健康和智能发展等方面应发挥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实习报告题目:关于香菇栽培的生产实习报告学校:十堰电大郧县分校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徐军学号:1042004461700指导教师:韩文国关于香菇栽培的生产实习报告姓名:徐军学号:1042004461700一、实习时间、地点、方式实习时间:2012年7月1日—2010年8月30日。实习地点:郧县柳陂镇辽瓦村香菇基地。实习方式:自主实习。二、种养种类夏季香菇栽培技术。三、实习过程(一)香菇的生育条件1、营养。香菇是一种水腐菌,能够分解木材中木质素、纤维素将其分解转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等,作为菌丝细胞直接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代料栽培时,加入适量富有营养的物质如米糠、麸皮、玉米粉等则可促进菌丝生长,提高产菇量。2、温度。香菇属变温结实性菌类,变温可以促进子实体分化。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为5℃~32℃,适温为25℃~27℃,子实体发有温度在5℃~22℃之间,以15℃左右为最适宜。温度过高,香菇生长快,但肉薄柄长质量差,低温时生长慢,菌盖肥厚。质地较密;特别在4℃雪后生长的,品质最优,称为花菇。3、湿度。一定的湿度差,有利于香菇生长发育。适宜菌丝生长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出菇期间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85%~90%为适宜。4、空气。香菇亦为好气性菌丝,但如果空气不流畅,就会抑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所以菇场应选择通风良好的场所,以保证香菇正常的生长发育。5、光线。香菇是好光性菌类。香菇菌丝虽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但子实只有在适度光照下才能顺利地生长发育,并散出孢子。但强烈的直射光对菌丝生长和出菇都是不利的。在微弱光下,香菇发生少、朵形小、柄细长、菌盖色谈。6、酸碱度。香菇菌丝生长要求偏酸的环境。菌丝在PH3~7之间都可生长,以pH4.5上下最为适宜。香菇的生育条件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连的。从菌丝生长到子实体形成过程中,温度是先高后低,湿度是先干后湿,光线是先暗后亮。这些条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必须全面给予考虑,以免顾此失彼。(二)香菇栽培技术1、准备工作。栽培设施准备:普通食用菌大棚,完成春季生产以后,及时清理卫生,把原来的菌袋清理出去后,棚内打扫卫生,检查修补棚膜,喷洒适量的药物如百病去无踪等予以灭菌处理。然后,将棚内灌入清水,待水渗下后,在棚内撒施石灰粉,即可将菌袋搬到架子上。降温设备准备:水温空调器既可在夏季进行降温生产,也
本文标题:关于桑蚕养殖的生产实习报告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0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