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初读文章1.标段落号2.注音3.结合初中文言知识勾出文言知识点,查字典⑴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⑵重点虚词⑶文言特殊句式二、再读文章1.用铅笔旁批段意2.完成课后一大题(做在书上)文言文预习要求文言文该学些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常见的虚词(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一、预测式阅读二、探究式阅读学会如何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清·姚鼐《尺牍》。“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学法指导春秋时代是一个烽烟四起,群雄纷争的时代。武士们凭着一身是胆驰骋疆场;文士们凭着满腹经纶运筹帷幄;辩士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周旋于诸侯之间。历史的舞台上精彩纷呈。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大江东去,淘尽了千古英雄。然而,一位“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但能“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老者的身影,却不时地闪现在历史的天幕之上。文学常识——关于《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左丘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于《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分类特点代表作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以人物为线索《史记》《二十四史》国别体以地域为线索《战国策》《国语》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线索《通鉴纪事本末》分类特点代表作通史自作者认为可信的最早起始年代到与作者相近的年代《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仅记述某一代《汉书》《三国志》史书体例预测式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退?怎样退?退的结果?“读”不是看“读”是为了读“懂”“读”和读“懂”都是要有方法的。探究式阅读语文考试的150分中,102分的试题是对“读懂”的检测。阅读题中80﹪的丢分都因“没读懂”。抓文本信息知识、方法在笔记本上,更要在心里。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佚之狐()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晋军氾()南fánfúwéizhìgōngyuèquēfúzhuìqǐpángyìshù文本探究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3.烛之武用哪些事理和事实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5.故事涉及几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人物关系图)6.故事发生时秦、晋、郑三国的地理形势?战争形势?(战争形势图)相关背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灯谜:陕西山西结交情秦晋之好:两姓联姻秦晋之好1.秦晋三次联姻⑴公元前676年,晋献公之女穆姬嫁给秦穆公为夫人。⑵在此后20年间,又有过两度联姻。2.晋文公重耳即位前有过19年的逃亡,途经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秦穆公:送5个女子给重耳作姬妾,并护送其回国。无礼于晋重耳一行来到郑国关前,派人通报郑文公。郑国大夫叔瞻说:“重耳,是晋国的贤公子,与君侯同宗,宜当结交!”郑文公是个连父子亲情都不认得的主,哪会买这个账。文公拒绝:“每年从我们这里路过的诸侯、公子那么多,如果每个都去招待,我们哪有那么多钱?”于是乎,郑文公催促着重耳一行赶紧赶路,不要在郑国闲呆。贰于楚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春秋时期形势图故事背景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国,南接楚地,西通周王,东邻群雄。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课文详析以:因为,连词于:对,介词,引出对象无礼于晋=于晋无礼军:驻军。名→动状语后置句贰于楚=于楚贰贰: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数→动状语后置句一、秦晋围郑郑秦晋函陵氾南秦晋围郑形势图秦晋围郑形势图晋军秦军国危矣1.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为人物出场铺垫。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秦、晋两国埋下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公元前630年作用题1.内容上:点明……信息;2.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对比;为下文……埋伏笔。3.手法及效果上:突出情感(主旨);突出人物形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二、临危受命言于郑伯=于郑伯言若:如果使:派师:军队之:代词,代这个意见辞:推辞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已:同“矣”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您而:才(表承接)是:这过:过错然:可是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写法探究: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⑴交代了烛之武的近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⑵委婉的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⑶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慧眼识才的伯乐(侧面写烛之武)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分析人物:未见其人,先知其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绵里藏针郑伯的“软”招——承认错误,态度诚恳,大度宽容,屈尊自责,晓之以理。郑伯的“硬”招——前后是转折关系,重在“不利”郑伯形象分析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夜:在夜里。名→状而:连词,表修饰夜缒(烛之武)而出(烛之武)曰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有益于君=于君有益敢:哪里敢以:用、拿,介词执事:您敢以烦=敢以(之)烦而:连词,表顺承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越:越过。以:目的连词,来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其:那焉:疑问代词,何用:表原因焉用:为什么以: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厚:雄厚之:取独薄:削弱以为:以之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之:取独共:通“供”,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所害:所(代)+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名词朝、夕:名→状,在早上、在晚上济:渡河版:防御工事之:取独夫:发语词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在东边。名→状封:把……当作疆界。意动肆:扩张。形→动阙:削减,使动焉:哪里以:来唯:希望而:表转折,却之:代指土地图:考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说:通“悦”盟:结盟戍:守卫乃:于是三、巧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思考:1、诵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感情。2、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说辞可以分为几层?3、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4、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第1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第2层: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第3层: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第4层: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语气慷慨激烈)第5层:展望未来,晋必将攻秦。(语气慷慨激烈)亡郑(害于秦)舍郑(利于秦)赐晋(负于秦)肆晋(阙于秦)晓以利害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则为秦,暗则图晋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8“君”,6“郑”。)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魏禧《左传经世钞》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烛之武说辞的思路亡郑利晋存郑利秦晋言无信晋贪无厌地理位置历史事实逻辑推理春秋无义战!利益至上!1.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2.运用假设、对比、举例论证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讲究语言艺术。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四、迫晋退兵之:代指秦军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敝:损害所与:结交的国家。知:通“智”,明智乱:(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去:离开之:代郑国与:结交以:用问:“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不知,晋文公:虽贪得无厌,争夺霸权,但理智、冷静,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请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围郑受命退秦撤围转学法指导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补充:关于古代姓名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关于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人物形象小结1.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2.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3.晋文公:贪婪,但理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4.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1.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重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与姜子牙、诸葛亮一样,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本文标题:烛之武退秦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3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