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定义(名词解释)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教育的定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该概念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2)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一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3)该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4)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2)学习者—学习者的特征: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不同;D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学习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3.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的分类)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划分)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来的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2.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4.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专门的教育学著作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2.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被称为“现在教育学之父”英国、洛克---《教育漫画》法国、卢梭2---《爱弥儿》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瑞士、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美)主张教育即是生活;以儿童为中心…(P20)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四.教育学的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在实践中的意义或作用: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概述1.教育功能的定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对象来看,可分为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个体教育功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构成教育的个体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工具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教育功能和负向教育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在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教育功能和隐性教育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二.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A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B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C掌握个体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D学会认同身份和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C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认可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1)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3~P46)★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A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B.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6)主要表现在:★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3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四.教育功能的实现在权衡社会期待和个人期待,作出教育功能取向的选择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和谐一致,社会中的各组成部分也处于和谐状态一种是十二回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冲突对立的。A.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B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个人自由和谐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1.定义: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教育目的从其作用看,可分为有价值性和操作性;从其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可分为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1.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堪称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1)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A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B适应与超越C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D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A.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问题B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C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面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A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C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D指人的自由发展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德育---即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智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制,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4.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原则:客观性、取向性、
本文标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6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