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新版-第一部--第一讲建筑史概论建筑起源
建筑史主讲:李银峰第一部中国建筑简史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房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李聃,在他所著《老子》一书中写到:“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明确地提出建筑空间才是具有实用价值的部分。这一思想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活动。建筑的起源•《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建筑产生的原因——避害趋利••建筑产生的目的——•原始的:遮风挡雨,防御野兽灾难,•延伸的:族群的聚落(种族的标志),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第一篇中外建筑概说中西方建筑对比概说•一、中西方建筑材料的对比和异同•二、中西方建筑的造型和布局对比•三、中西方建筑装饰色彩的对比•四、中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五、中西建筑美学价值上的差异•一、中西方建筑材料的对比和异同•(一)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二)西方建筑以石头为主要原料•1.取材因素,2.结构因素,3。文化因素•4.哲学因素。•二、中西方建筑的造型和布局对比•(一)线形美与体积美•(二)框架式与围柱式•(三)群体式平面铺展与单体垂直向上•(一)线形美与体积美•(二)框架式与围柱式•(三)群体式平面铺展与单体垂直向上•三、中西方建筑装饰色彩的对比•(一)中国建筑色彩装饰的民族风尚•(二)外国建筑色彩的基本特征•(三)中外建筑色彩的对比•四、中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五、中西建筑美学价值上的差异•(一)和谐之美与对抗之力•(二)人、神之间的不同回响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古代社会的,发展迟缓和交通闭塞又使得这些特色得以长期保存下来。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国建筑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中国原始的建筑模式,主要有两种发展脉络:1)巢居——干阑式建筑,分布在南方潮湿地区2)穴居——木骨泥墙建筑,中原地区教材记叙的主线。⒈中国古代建筑史:从公元前270万年─公元1840年。其中又可分为:⑴.原始社会的建筑;⑵.奴隶社会的建筑;⑶.封建社会的建筑。⒉近代建筑史:1840年─1949年⒊现代建筑史:1949年─至今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模式影响中国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活方式、政治、宗教、哲学、生产力水平。建筑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园林和民居。建筑模式:官式与民间。前者代表了最高的水平和技术;后者则是多样性、地方性和灵活性。学习的重点是官式建筑。其中较为突出地有: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得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隆顶黄河中上游则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为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又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是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广泛的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适用面最广的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祠庙等都普遍采用。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由于它的覆盖面较广,各地的各种情况不同,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木架建筑长期、广泛的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使用,必然有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一)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国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曾是气候温润,森林茂盛的地区。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二)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梁柱、檩、枋等构建形成框架。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墙并不承重,只起分隔围蔽和稳定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说法。房间内部可自由的分割空间,门窗可任意开设。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三)具有较强的抗震功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构,木材具有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的可活动性,属于软衔接。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的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架建筑比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塔。都能完好的保存至今。(四)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材快,唐宋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的方法,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十几年时间。嘉靖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3年时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就重建完成。(五)、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拆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迁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历史上有宫殿、庙宇拆迁异地重建的例子,比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五十年代被拆迁移至芮城县境内。•由于木架建筑所具有的上述优势,也由于古代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没有质的飞跃,木材尚能继续供应,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来因素的冲击,因此木架建筑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然牢牢的占据着我国建筑的主流地位。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点:•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要的大木料已感紧缺,因此宋代建筑的著作《营造法式》用法规形式规定了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明永乐时建造北京宫殿,不得不从远处西南和江南等地采办木材,清代营造宫殿木料主要来自东北。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木架建筑失去了发展的前提。•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如明永乐时兴建的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即遭雷击而焚毁,以后又屡建屡焚。各地城镇因火灾而烧毁大片房屋的记载也不绝于书。在南方,还有白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也易于朽坏也是一大缺点。•再次无论是抬梁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因此,进入20世纪后,当新的建筑需求、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理论出现时,传统的木架建筑终于成为一种被逐步取代的构筑方式。为什么采用木构架?为什么现在被新材料取代?•取材方便•适应性强、灵活分隔•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易遭火灾•白蚁、受潮易朽•难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需求•破坏生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多以群体形式表现•遵循礼教制度•三段式•木结构决定其风格特征•以“间”划分平面单元•细部装饰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穿斗式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优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缺点: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个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优点: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合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我国北方气候寒冷,为了防寒,建筑物的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再加上对降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用料粗大,建筑的外观也显得浑厚凝重;•南方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墙体薄,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建筑外观也显得轻巧。•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斗栱在宋代也称“辅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成“牌科”。•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斗栱犹如一排雕饰品,但是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唐宋与明清斗拱的明显对比斗栱因其位置不同,所其作用也不同:•柱上的斗栱称为柱头辅作(清代称柱头科),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辅作(清代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辅作(清代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部件。室内斗栱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联系构件,其结构作不如檐下斗栱明显。•斗栱的主要构件:栱、斗、昂。向外悬挑的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时斜的悬臂梁。•一座木架建筑的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出于室外地面,以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按照柱子的分布安置石质的基础,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侵蚀而导致腐烂。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真实、有机。•“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个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建筑物的平面与结构都简洁明确。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在园林及风景区则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花瓣形等平面。•“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做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得暴露木构架部件。这种暴露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尤其是歇山顶、攒尖顶的木构架,其屋顶内部结构是丰富多姿的。•暴露结构还对保护木构架有利,一则可改善木材的通风条件,二则便于发现受害,受损情况,及时加以修缮。•“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这在园林及南方气候温暖地区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使内外庭院空间及花木景物和室内相互交融。这种空间处理上的优势,完全得益于木框构架结构体系的应用。中国古典建筑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北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一般建筑(如民居等)一东房屋有三间,即:所谓“一明两暗”的明间、次间。而王室和寺观等建筑,则可扩大至五间、七间、九间甚至十一间。七间大殿增加“又次间”、“又梢间”,而成为九间、十一间殿宇。〖抬梁式〗:春秋时完成。〖井干式木构建筑〗:汉代以前多用,商墓中用,如今很少。•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例如在决定一座房屋的进深时,必须同时考虑它的屋架用什么长度的梁和用几根檩条;而在画立面时必须首先确定剖面梁架,否则难以在立面上屋顶的高度。所以,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的,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平面与结构同时考虑。•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有反曲的屋面、起翘的屋角,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而从高空俯视,屋顶的效果就更好,中国古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⒌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重檐、赞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囤顶、穹顶等等。庑殿顶各部名称歇山顶各部名称四、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宅邸、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⒍布局:⑴.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2.28止於此•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
本文标题:新版-第一部--第一讲建筑史概论建筑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24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