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苏轼作品精选精练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6分)1.(3分)C[解析]只有比拟,没有象征。2.(6分)水清,深处取清,石下之水,非有泥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东坡自汲,非遣卒奴,流露诗人从容自乐情态。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酽,(汁液)浓;味厚。③招魂,即《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C.“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4.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3.D(“邀请京城的朋友”不准确,这里是与“野老”相约。)4.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易方达的人生态度。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①寻春马②,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注释】①囊空不办: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引自《南史•虞玩之传》,原指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②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诗歌首句描绘董传的生活常态,画面感强。B.董传生活清贫,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C.颈联巧于用典,蕴藉含蓄,鼓励董传“穷且益坚”,坚定人生目标。D.尾联在祝福董传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的同时,也批评董传字迹潦草。6、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5、D.尾联没有“批评董传字迹潦草”的意思。“字如鸦”指如鸦的黑字。6、①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经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②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董传生活清贫,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苏轼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解析:诗句有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诗书”与“气”之间的关系。所谓“气”就是人的气质、精神境界。深层含义要结合诗词的背景和内容。题目是“和董传留别”,所以这首诗苏轼是写给董传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董传生活清贫。“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董传仍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对朋友的赞美,结合苏轼的人生,也是对自己的安慰。译文: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蝶恋花苏轼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①。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②。[注]①:伯劳鸟,鸣声悲凄。②角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发音哀厉高亢。梅花月:月色如梅花,也指乐曲《梅花落》。《梅花落》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词人对暮春景象的概括,同时也为全词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B.“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说词人作客他乡,无从祭扫,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C.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鸟啼鸣,这是词人对“春事阑珊”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D.词人所思之人处在“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解析B项,“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错,“客里风光”指词人作客他乡的时光,“又”字,表明词人在外作客,已非一年。所以表现的是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故选B。答案B8.词的末尾两句“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梦破五更心欲折”,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做客之人为之心碎呢?“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通过美梦被惊,角声刺耳,月光惨白,来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答案词人在五更从梦中惊醒,美梦不成,又听到哀厉刺耳的角声,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深深的思念。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9.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D.“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解析B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这让从杭州刚调任到密州的苏轼感到的是凄凉、孤寂。故选B。答案B10.细读全词,赏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读懂全词,根据具体词句分析。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杭州)的上元夜写起。苏轼曾在钱塘过了三个元宵节。钱塘的元宵节的特点,就是“灯火”。苏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作者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本题的艺术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以,上阕钱塘元宵节是虚写,下阕密州元宵节是实写。答案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点绛唇①苏轼闲倚胡床,庾公楼②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③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词人时在杭州为官。②庾公楼:相传东晋庾亮在武昌乘月登南楼。杜甫《秋日寄题郑盟湖上亭》:“池要山筒马,月静庾公楼。”③别乘:官名。这里指词人的友人袁毂。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庾公楼外峰千朵”是词人闲倚胡床所见。“朵”字生动地表现出重重叠叠的山峰如花般绽放。B.上片三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明写词人与明月、清风同坐,暗示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C.下片一二句叙写袁毂到来之后的情形:词人从独处世界中走出,与友人一起吟诗填词,相互唱和。D.下片后三句,词人以戏谑语气告诉友人:自从添了你,明月清风都与你平分了!足见两人关系亲密。E.全词篇辐短小而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炉,虚实结合,语言平白如话,读来妙处横生。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1.BE12.①公务之余,观赏大自然美景,与明月清风为伴的闲适;②对人文荟萃、风景秀美的杭州城的喜爱;③对友人到访,一起欣赏美景、相互唱和的喜悦。【解析】1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炼字,BE项考核手法,CD考核内容,其中B项,“暗示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不恰当。词人的心境应是闲适、恬静的。E项,词中没有议论。1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24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