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人音版音乐八下梁祝word教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学资源
《梁祝》—交响音乐的形象塑造《梁祝》—交响音乐的形象塑造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1959年首演于上海。作品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采用越剧唱腔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通过音乐重现经典爱情故事,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我们重温经典,感受一种无言的诉说,或高兴,或悲哀,或美丽,或感伤的情调。那是一种别样的穿透力,正如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出多少无奈与纠结,真正的情感不仅只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是一种对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作的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共3个部分内容分别取材于梁祝传说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片断。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采用奏鸣曲式来表现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等表现手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而使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深远的名作。该曲首演后曾得到音乐界一致好评,并在世界各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广泛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产生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是借用西洋乐器的优势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利的尝试,充分的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可行性。此曲即发挥了西洋乐的优势,又充分的发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有别于西方交响乐的。直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的乐团要想把《梁祝》演奏得非常到位、非常得体也绝非易事。因为它是在西洋乐的框架下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营养(越剧)。《梁祝》具有题材的民族性。《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选用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内容,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坚守心中神圣的爱情,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最终双双化蝶。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为广大劳动人民所熟悉。同时它在海外被译为多种语言的书籍广为流传,在朝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仅有梁祝故事,许多地方还有纪念性的“梁祝”庙和“梁祝”墓,他们的爱情被誉为千古绝唱;具有旋律的民族性。越剧表演以优美、细腻、纯朴、儒雅见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素材基础上加以提炼的,民族风格极其鲜明。如在呈示部中的爱情主题音乐,当独奏小提琴从柔和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时,多少人为之陶醉。而它正是作者根据平时的观察,收集一些越剧名角在任何剧目中经常唱到的且为广大群众熟悉和喜欢的唱腔变化而来的;又如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是由越剧过门音乐变化而来,运用了我国民族调式中的E徵调式,用来描写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幸福情景。类似的音乐素材在全曲中还有很多,因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经面世,就为群众所熟悉和接受;具有演奏技巧的民族性。《梁祝》的主奏乐器小提琴是典型的西洋乐器,是大型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但作者却把我国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的演奏技法融合在小提琴演奏中。如在爱情主题中就运用了二胡的滑指来表现其优美的旋律;又如在表现二人三载同窗、两小无猜的青春友谊时,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而弦乐则以拨弦模仿琵琶进行弹奏。此外,《梁祝》还运用了加花、“紧拉慢唱”、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其民族化特征十分鲜明。《梁祝》具有演奏乐器的西洋性。《梁祝》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除此之外,使用频率较高的伴奏乐器还有大提、长笛、双簧管、竖琴、铜管等,这些乐器在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描写内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而在整首乐曲中,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大提琴、小提琴音色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小提音色明朗、柔美,表现英台女性形象;大提音色浑厚、凝重,表现山伯男性形象。这种音色对比在“楼台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出色地描写了梁祝相会楼台时难舍难分的情绪;具有曲式结构的西洋性。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梁祝》小提协奏曲采用西洋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乐曲通过这三个部分,深刻细腻地描绘出故事中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历程,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呈示部中,由引子开始,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接着由主部,以单三段体的ABA形式,描绘了梁祝两人“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的情景,然后在连接部出现了自由华彩段。副部是由回旋曲体以ABACA形式构成,描写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结束部写出了两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情景;展开部写出了“抗婚”、“楼台会”、“哭灵一控诉一投坟”三个场景。最后的再现部(省略副部)出现了美妙、神秘而有如梦幻般的“化蝶”世界。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下,长笛以其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之后,在清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呼应下,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纯朴、优美、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大提琴潇洒浑厚的音调随后加入,与独奏小提琴进行着交流对答,描写梁祝二人在草桥亭畔相互结拜、心心相印的情景。乐队全奏,重复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起而应和,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最后,乐队将副部主题再次重复一遍,音乐进入结束部。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成。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生动地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柔情和动人场面。展开部:这是整部作品戏剧性发展的中心。音乐转入阴郁的气氛,由大提琴和巴松管奏一个阴沉的下行乐句,出现大锣、定音鼓声和乐队演奏的不协和音响,制造出阴森恐怖的气氛,预示着悲剧的降临。突然,由大管、圆号、长号、大号和低音弦乐奏出代表封建势力残酷凶暴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描绘祝英台的惶恐不安和痛苦心情。经过乐队强烈的间奏,小提琴以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由副部变化而来的“反抗”生题。刻画出祝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性格和精神。这一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反复交替出现,情绪越来激动,形成了强制与反抗的斗争高潮,封建主题占据了优势。再现部:只是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部的主题—爱情主题。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在竖琴的伴奏下,把人们带入神仙般的境界中。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加弱音器奏出爱情主题。由于弱音器的使用和钢片琴富有特色的伴奏音型,使得这时的爱情主题较之在呈示部中出现时,具有一种轻盈飘渺、朦胧神秘、崇高的色彩,既象征一种美妙的梦幻世界,又表达出一种无限眷念、追忆、敬仰和崇敬的感情。爱情主题的重复演奏,使这种感情不断得到升华。最后,音乐在慢板中静静地结束。在演奏技法上小提琴家所追求的目标是能豪不费力地演奏出好听的声音,有成就的小提琴家认为能演奏纯净、优美的声音是取得最高成就的标志之一。小提琴演奏中的飞跳弓、滑音揉音等一些高难度技巧确实为演奏者所向往,但是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确是最重要的。小提琴演奏基本技巧的几个环节,只有认真理解这几个环节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这将使一个演奏者从中受益。对一首乐曲是否演奏得优美动听以及能否恰当地表现乐曲内容,是和运弓的好坏分不开的。运弓在小提琴演奏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运弓的练习和掌握一些相关技巧。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尤其是其中小提琴揉音的力度的要求,对不同的感情需要,所演奏的揉音效果也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的快慢揉音以达到音响效果,这便需要演奏者的要有基本演奏技术水平。《梁祝》整部协奏曲由于作者艰苦地进行严肃的艺术思维和创造,呈现出纯朴、清逸、幽思并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泥土芳香和仙乐般的境界,而又运用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成功,正说明了这样一个原理:作为美学范畴的音乐语言,是音乐借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它和它所体现的思想内容紧密地联系着;它是各民族的音乐意识发展的结果,反转来又通过形象直接体现着各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音乐语言具有民族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调式、音调的组织、节奏旋律的发展方法等等方面。《梁祝》不仅表现的是音乐的美妙,同时每个部分对应着不同的故事情节,欣赏的时候听到的是故事。每个形象都是通过不同的音乐成分表现出来的,同时还有情感的倾述,风景的表达。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是相通的。先是作者有感于生活,之后把这种感情具体化,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达,我们欣赏的时候就是要吧这个过程反过来,再造作者的意境。
本文标题:人音版音乐八下梁祝word教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1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