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第五单元音乐故事一人教版初中音乐教学资源
《神州古韵》教案第一课时古老的乐器——古笛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一些和音乐相关联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代表性乐器——编钟、骨笛、古琴、编磬等。并且介绍了较为典型的乐曲,如:由编钟演奏的《楚商》《迎宾》,古琴演奏的《梅花三弄》《流水》,合唱曲《阳关三叠》等等。第一课时主要从介绍骨笛、编钟以及所演奏的乐曲来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教具:录音机、光盘、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乐器,并且知道它们在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热情。2.欣赏由编钟和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体会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乐器所演奏的乐曲的风格特点。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过程:1.导入:语言导入,距今6000——4000年前,世界上有四个地区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它们分别是巴比伦、埃及、印度,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尤其是我们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由于历史原因中断了之后,唯独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绵延下来(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一些图片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音乐文化有何独到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个单元——神州古韵。1.展开:〔第一部分〕首先让我们来聆听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的声音吧!请同学们听完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描述这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播放:骨笛的音响片段)【设计意图:先从音乐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生:尖锐、刺耳。生:像鸟的叫声…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色呢?请同学们看到书的第三页——音乐故事(之一):古老的骨笛。生:骨笛的雏形是骨哨,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狩猎而制作的。生:声音之所以尖锐,是因为模拟禽类的声音,这样更具有穿透力,可以传的远,以达到诱捕它们的目的。师:从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相关的信息,那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的资料上还有更详细的吗?生:骨笛是用鹤类的长肢骨管制成,一般长度20厘米,直径1厘米,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生:贾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他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再度认识的必要性。师:对,骨笛起初的作用是为了狩猎,称为骨哨,具有实用性,久而久之这种乐器发展成了骨笛,就不仅仅是实用了,更多的是有了娱乐性,让人惊奇的是——年代这么久远的乐器经测试,可以用来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可见骨笛这种乐器的先进程度,看来我们的先民真是太聪明了。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它的音色吧!(播放收集的乐曲《原始人狩猎图》的另一片段)第二课时:神奇的编钟教学过程:(过渡语)在接触了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乐器——骨笛,以及欣赏了它的音色之后,让我们来看看1978年在我国湖北省随县出土的迄今约2400年前的一批乐器。(多媒体展示清晰的部分乐器图片)从这些乐器的图片,我们知道乐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叹为观止的。在这批出土的乐器当中,有一种乐器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和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它的音色,并说说它特点。(播放音乐:编钟低、中、高的音响)【设计意图:先点出编钟的地位,让学生有期待感。】生1:高音的时候清脆,像风铃的声音,有穿透力。生2:低音浑厚,余音很长,有点像庙里撞钟的声音。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你能猜出它是什么乐器吗?生:编磬…生:编钟师:到底是什么乐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故事(之二)——神奇的编钟,请同学们翻到书的第4页并阅读上面的文字及图片。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乐坛和科学界,知道为什么吗?请你们阅读书上的“音乐网站”对编钟的详细介绍吧。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师:(有针对性的对音乐术语进行通俗的解释)之所以震惊了世界乐坛是:首先,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个半音俱全,每枚钟可分别发出相隔三度的音,整套编钟可以自由转调演奏乐曲——就是说它可以演奏我们现代的大部分乐曲,相当与现在的钢琴。其次,钟上铸有2800多字的镂金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律名、音名、变化音名,并且说明十二音律的律名体系在诸侯国使用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乐理中的那些大、小、增、减各种音程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已有了自己民族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可见,当时音乐理论水平发展程度有多高。正因为这样,它的出土不仅让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要为之改写,世界音乐史也要为之改写。那么之所以也震惊了科学界是因为——整套编钟使用的是铜和锡两种金属混合烧制而成的,这种金属在当时的社会就像现在的钻石一样的珍贵和稀有,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设计意图:这段的讲解是同学们能在自己的理解水平内更加了解编钟的历史地位,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师:(语言过渡)从音乐网站中我们了解到,那时侯就有了大型的“钟鼓之乐”和小型的“琴瑟之乐”的不同乐器形式的组合,下面就来欣赏一首以编钟为主演奏的乐曲《楚商》片段。(播放视频)生:欣赏音乐并了解编钟的演奏方法。师:从这段视频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妙的音乐,还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演奏。编钟演奏的乐曲在我们现在的一些古装电视剧和电影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能举例吗?一般出现在怎样的场合呢?生:《三国演义》《西游记》生:《汉武大帝》《大汉天子》《封神榜》生:宴请的时候,祭祀的时候,皇宫大臣娱乐的时候…师: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中国古代的音乐都有关注,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钟鼓乐《迎宾》,感受一下中国古代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是怎样表现那种热烈、喜庆、隆重的气氛的。(播放音乐《迎宾》)师:欣赏了几首中国古代的乐曲,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它的风格特点吗?生:华丽辉煌…生:让人置身与皇宫之中…生:古朴典雅…师:以编钟为主演奏的这些乐曲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同学们绝对不会把它和周杰伦或she的音乐混淆(学生笑),古朴典雅,华丽辉煌,看来同学们真的喜欢上了我们的编钟,喜欢上了我们的古代音乐。〔第三部分(略)〕(过渡语)在体会了中国古代的以编钟为主演奏的乐曲之后,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民歌又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到书的的第6页,音乐故事(之三)——孔子与《诗经》。生:(展示课外查找的关于《诗经》的资料)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诗经》,并背诵其代表作《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师:《诗经》本来是可以吟唱的,后来因为旋律失传,才仅留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词部分。我们今天欣赏到的是后人填曲后的一首歌曲。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这首民歌的味道吧!(播放视频《关雎》)生:简略谈谈听后感(略)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久远的骨笛以及它的音色,知道了与万里长城和埃及狮身人面像相媲美的编钟,欣赏了它演奏的音乐。最后,我们还欣赏了中国古代的民歌《关雎》,下节课我们将要欣赏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流水》,它也是由我国古代非常重要而且著名的乐器——古琴来演奏的。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第三课时孔子与《诗经》孔子很重视音乐,他将周朝官府收集的三千余首诗歌加以整理,精选出305首编为《诗经》,列为社会教育的主要科目。孔子的诗、书、礼、乐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本是一部歌集,后来因音调失传,才变成了一部诗集。《诗经》作为一部民歌集成,与音乐的联系非常密切。《诗经》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中尤其以国风最为出色。它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余年前的黄河两岸用质朴的声音吟唱着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这中间有追求爱情的欢乐、失恋的痛苦,劳动的愉悦和生活的磨难。人们将他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直诉出来,使我们今天仿佛还能闻到田野中的清香、听到春风拂动的树叶声,看到蓝天绿水之间一派悠闲的农作场面。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在国风中数量最多。《诗经》是周王朝经诸侯各国协助采集,最后命史官和乐师整理编选而成。孔子对它进行整理研究。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过程必须经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只有通过音乐将高尚的道理感化人心,《诗经》才能发挥教育人的作用。欣赏为《诗经》谱写的歌曲《关雎》片段。这是一首千古传唱的优美情歌,最为人们所熟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不知促成了世间多少美好姻缘。它描写一个青年男子思恋一个美丽的女子。相思之苦使他彻夜不眠,一闭上眼就会浮现出她在河边采菜时优美的身姿。于是他冲口而出,化为一曲婉转悠扬的歌来表达他的真情。第四课时屈原与《楚辞》教学目标:初步了解音乐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对古代音乐代表作品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神州古韵的欲望。教具:多媒体课件重点难点:梅花三弄的三个主题形象。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行礼式!二、新课:(一)屈原与《楚词》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将流行于南方的民歌加以整理,并在次基础上,怀着炽烈的情感创作出《离骚》、《九歌》等新诗体,开创了《楚辞》的流派。据载,屈原的乐舞《九歌》的演出规模宏大,其中有舒缓的安歌、有欢快的舞蹈,还有由钟、鼓、笙、篪、排箫、瑟等乐器组成的大型乐队的演奏。1、仔细聆听《汨罗江幻想曲》片段。乐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是一首由李焕之创作,取材于古琴曲《离骚》的古筝协奏曲,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2、让学生尝试根据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来想象有关屈原的故事并鼓励学生说出你所想象的有关《屈原》的音乐故事。3、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鼓励学生畅谈有关屈原身世及他所创作的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名平,字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一生都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他曾以宗亲的身份当过楚怀王的“左徒”,此外,他还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屈原辅佐楚怀王时,正值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际。楚怀王起初很信任重用屈原,让他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颁布及推行变法等事项。但屈原的变法主张因触犯了一些贵族重臣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心怀嫉妒,欲与屈原争宠的上官大夫又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屈原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也最终被怀王丢弃。轻率赴秦的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于秦。而屈原则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顷襄王继位后,信用其弟子兰为令尹,子兰又唆使上官大夫诽谤中伤屈原,顷襄王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屈原远离故乡,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约有9年之久。满怀忧愤和悲伤的屈原,在无可奈何之下,自沉于汨罗江中。关注社会现实是屈原作品的一个基调,因而他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屈原受到后人的广泛纪念,除了他的文学成就外,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后世传说屈原投江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纷纷驾船前去打捞,后来又用粽子祭祀他,这就是端午节和节日划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屈原的诗歌作品收入《楚辞》中的,据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和王逸的注本,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7篇。其中《离骚》、《天问》、《九歌》是其最可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初年,指的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故名“楚辞”。自西汉晚期的刘向将屈原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后,“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屈原的诗歌创作采用了许多神话传说,想像丰富,感情真挚,文采绚丽,结构宏伟,具有奔放的气势和浓郁的浪漫色彩,风格特色与北方地区的《诗经》迥别,因而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如《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并用“兮”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音乐故事一人教版初中音乐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34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