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讨论:老猫教小猫抓老鼠,母鸡带小鸡找虫子吃,老小偷教小小偷偷东西,这些是教育活动吗?为什么?必须明确:衡量教育活动的标准是什么???(含义、特征、本质)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什么?教育对你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意义、功能)教师说:教育是接受与创造!学生说:教育是什么?高考说:教育就是分数!教育就是考试!教育就是做题!教育就是把考纲的知识点讲透!政治家说:教育就是国家文明、强盛的发动机。社会学家说: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在基因之外改造人的手段!教育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就是使自然人获得人的本质属性的过程。文学家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带学生走出生命沼泽,进入心灵绿洲。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给人一条鱼当午餐,进而给他一根鱼竿去寻找每天的午餐。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凭自己的经验与阅历,对教育做出不同的理解。教育大家对教育的理解《孟子》一书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夸美纽斯:教育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赫尔巴特: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道德’一概念概括。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美国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从以上种种对教育概念的阐释可以看出,教育这一概念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而又很难精确下定义的词语。即使在当今国外的教育学教科书中,我们也不容易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教育定义。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称之为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狭义教育的特点: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其一、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能给受教育者积极、健康的影响。其二、必须是有效的,能使受教育者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无所得,无所获,不是教育。能够称之为教育活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因此:老小偷教小小偷偷东西,不是教育活动!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一、教育是有意识传授社会经验的活动过程教育人类学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主要在于人具有的未待定性。人的未待定性赋予人以教育的需求和可能,表明了人具有可塑性和可教育性,人成为人需要通过教育才能达成。教育正是通过有意识地传授社会文化与经验的过程使人得以发展和日臻完善的。※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1、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哺乳是一种本能的需要,这种本能是无条件反射联结,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是动物界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手段。2、动物没有语言和意识,不能把自己的经验累积起来向同类传授,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概括类化,使之成为同类共享的财富。3、动物中所谓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动物个体在自然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问题。因此,老猫教小猫抓老鼠,母鸡带小鸡找虫子吃不是教育活动。4、某些学者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或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物的冲动,无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不科学的,他们抹杀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根本区别。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一、教育者1、含义:广义:——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的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狭义:——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二、受教育者:1、含义:广义:——指在各种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只要他是向别人学习的,就可能成为受教育者。狭义:——指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2、地位和作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是为了不教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不是任意涂抹的白板,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建构与评价。教育者:主导地位,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发展,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但不能代替受教育的发展。•随着受教育者学习自觉性和知识、能力的增长,他们能够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自主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正是这个意义,“教是为了不教。”三、教育影响含义: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如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个部分。第三节:教育发展一、古代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未成为独立的社会现象。如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的教育主要是传授生产劳动经验与技能,如培养猎手,五、六岁的儿童做狩猎游戏,八岁左右练习跳高、滑雪或骑马、射击,十一、二岁随成人出猎,在实践中练习,十六岁左右可独立进行狩猎。2、没有文字、书籍和专门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下一代。3、教育面对全体儿童。是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整个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是原始的、简单的,而且发展缓慢。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教育目的:为了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教育内容: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唱歌、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教育途径: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二)奴隶社会的教育1、有了文字,产生了学校。中国:校、序、庠等。西方: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2、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如“六艺”和“七艺”3、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学在官府”3、教育经验的积累,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六艺【六种基本才能】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即今文学)数:算法(即今数学)•西方的七艺又称“自由七艺”,(liberalarts),意思是自由人应该具备的全部学识,七艺是西欧中世纪初期学校中的七门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三)封建社会的教育1、学校类型增多,教育体制趋于完备。唐朝“二馆”与“六学”: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2、教育功能的扩展。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3、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浓厚的宗教性和道统性国子学:文武三品以上的子孙。太学:限于五品以上的子孙。四门学:文武官七品以上的子孙;庶人中的俊异者。书学、律学、算学:凡八品以上的子孙及一般庶人可入学。地方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中小地主的子弟。弘文馆、崇文馆又高于国子学。等级性:道统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宗教性:西方教育为教会垄断,教学内容贯彻神学精神。4、教育的专制性与刻板性。专制性:如科举制最后的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比较难被录取。刻板性:如科举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学校工作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义务教育的普及与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7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案(草案)》。•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到2008年,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使免费义务教育目标一步一步完成。今天终于可以说,全国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了!从1985年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这段艰辛的路走了20多年!•2、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丰富发展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的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比较明显)注重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以道德修养、价值观、情感态度为核心的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多的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高层次本科应用型人才。4、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5、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本文标题: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4804 .html